很多人都有过“嗓子里像卡了东西,咽不下去也咳不出来”的感觉,这就是咽部异物感,是十分常见的症状,背后原因可能涉及多个身体系统。据统计,约35%的成年人会周期性出现这种情况,其中85%能通过系统检查找到明确病因。接下来从关键角度帮大家理清楚应对思路。
一、先搞懂:哪些炎症会引发异物感?
1. 慢性咽炎
长期接触粉尘、烟雾等刺激物,咽部黏膜反复发炎,就会导致慢性咽炎。典型表现是嗓子干、痒,总忍不住清嗓子,早上起床时症状更明显。研究发现,空气质量越差(比如PM2.5升高100微克/立方米),出现咽部异物感的人会多12.7%。
2. 慢性扁桃体炎
扁桃体反复急性发炎后,隐窝结构会发生改变,形成慢性病灶。主要表现是早上起来有异物感,还会干咳。医生检查时能看到扁桃体表面有瘢痕,隐窝里可能有脓栓。如果每年扁桃体发炎超过4次,建议去专科评估。
二、没想到:胃不好也会连累嗓子
3. 胃食管反流
胃里的内容物反流到喉咙,会刺激咽喉黏膜引发炎症(反流性咽喉炎)。典型表现是吃完饭后1小时异物感更明显,还可能伴随嗓子哑、反酸水。做24小时食管阻抗监测发现,约28%长期有咽部症状的人,其实是胃食管反流在“搞鬼”。
三、要警惕:哪些“肿块”会导致异物感?
4. 会厌囊肿
这是喉咙里的良性小囊肿,体积小时几乎没感觉,等长到1厘米以上,就会总觉得嗓子里有东西。电子喉镜检查的阳性率高达98%,治疗通常是门诊微创切除,不用住院。
5. 喉部恶性肿瘤
声带癌早期就会出现持续嗓子哑和异物感,如果这些症状超过3个月,一定要高度警惕。长期吸烟(风险是不吸烟者的6.8倍)、酗酒(风险是不饮酒者的5.3倍)、感染人乳头瘤病毒的人更容易得。建议40岁以上男性定期做喉镜筛查。
四、日常养嗓子:实用方法学起来
环境调整
家里湿度保持在40%~60%,雾霾天(PM2.5超过75微克/立方米)尽量少出门。老师、销售这类常说话的职业人群,可以备个便携式加湿器,避免咽喉太干。
饮食注意
别吃太烫(超过65℃)、太辣的食物,每天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比如白酒不超过1两)。建议吃温和的食物(比如“温水煮三鲜”这种清淡做法),减少对黏膜的刺激。
行为矫正
常要用嗓的人,每工作1小时要做发声训练,比如用腹式呼吸(用肚子带动呼吸),降低声带负担。平时可以做“咽喉放松操”:闭口鼓气→缓慢吐气,循环10次,帮着放松咽喉肌肉。
五、出现这些情况,立刻去医院!
如果症状持续不到2周,可以先调整生活习惯观察。但如果有以下“警示信号”,必须马上就医:
- 嗓子哑超过3个月没好转;
- 吞咽困难越来越严重;
- 脖子摸到无痛性肿块;
- 6个月内体重下降超过5公斤。
专科检查首选电子喉镜,检查前要空腹4小时。新型窄带成像技术能把早期癌变的检出率提高到92.4%。疑似反流的患者,可能需要做胃镜或24小时食管阻抗监测。
六、预防大于治疗:记住这几点
建议每年做1次喉部筛查,长期吸烟(吸烟史>10包年)、长期饮酒的高危人群,缩短至每6个月查1次。日常可以补充维生素A(每天800微克)和锌(每天15毫克),增强咽部黏膜的屏障功能。
咽部异物感虽然是“说不清楚的小难受”,但只要系统评估、找对原因,83%的患者3个月内就能缓解。平时可以记“症状日记”,把不舒服的时间、诱因(比如吃了辣的、说话多了)记下来,看病时给医生参考,能更快明确病因。
咽部是身体的“门户”,小症状背后可能藏着大问题,重视但不恐慌,规范应对就能解决大部分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