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疼痛就像身体发出的“健康暗号”,不同的疼法藏着不同的口腔问题。掌握四种典型的牙痛特征,就能快速读懂这些“暗号”,及时找到问题根源。
冷热酸甜都怕的“敏感疼”
喝冷水、吃甜筒或咬酸橘子时,牙齿突然像被电击一样刺痛,但刺激一停,疼也跟着消失——这种“玻璃心”牙疼,大多是牙齿最外层的“保护壳”(牙釉质)受损了,比如牙齿磨得太厉害、牙本质暴露、有隐裂或者深蛀牙。就像消防员的防护服破了,没保护的牙本质小管直接接触刺激,引发短暂神经兴奋。可以用含钾离子的脱敏牙膏,帮牙齿建立“保护屏障”,阻断神经传导缓解敏感;如果牙本质暴露的地方明显,能用树脂材料补起来;要是牙齿磨得太严重,得做个咬合垫,防止夜里磨牙加重损伤。
半夜突然发作的“自发疼”
三更半夜突然疼醒,牙齿像被小锤子敲,疼起来连半边脸都发麻——这种没原因就发作的放射性疼痛,十有八九是牙髓(牙神经)暴露或者急性牙髓炎。炎症渗出物把牙髓神经压得像“高压锅”,刚开始可能是偶尔隐痛,慢慢会变成持续剧痛。这时候别靠止痛药硬扛,得赶紧去医院钻开牙齿放掉里面的压力(开髓减压)。据临床数据,72小时内做开髓引流的患者,急性期疼痛缓解率能达到92%;要是拖着不治,炎症会扩散到牙根尖,变成急性根尖周炎,更遭罪。
一咬东西就疼的“咬合疼”
嚼米饭或啃苹果时,突然传来尖锐的疼,像咬到了小石子——这种“咬合就报警”的疼,常见于根尖周炎或者牙根松动。炎症让牙周膜肿起来,就像牙齿下面垫了个“软垫子”,牙齿会有“浮起来”的感觉;要是牙龈还肿出脓包,可能是慢性根尖周炎急性发作了。这时候先别用患侧嚼东西,赶紧去做根管治疗或者调磨咬合。拍X光片会发现,85%的根尖周炎患者根尖区骨头有阴影,做完根管治疗6-12个月,78%的患者骨头能慢慢长好。
塞牙后的“胀痛”
吃完东西牙缝里胀得难受,像塞了团棉花一样持续钝疼——这通常是食物嵌塞引发的急性牙周膜发炎,深牙周袋里的细菌产生的有害物质会加重炎症。长期塞牙还可能诱发牙周脓肿,导致牙龈肿、张不开嘴。可以用牙线把嵌塞的食物挑出来,再用含氯己定的抗菌漱口水漱口控制炎症。有研究显示,每天用牙线的人,牙周病发病率能降35%;但要是总反复塞牙,得警惕牙周病的风险,中重度牙周病患者可能需要做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治疗。
面对牙痛,先记住三个“临时自救法”:急性期用冷敷减轻肿胀,别吃太凉太热的东西,用0.9%的生理盐水漱口保持口腔干净。但这些只是“缓兵之计”,最关键的是及时去医院——临床统计显示,72小时内就诊的牙髓炎患者,保髓治疗成功的概率比晚去的人高47%。
牙齿不会平白无故疼,每一次疼都是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拖着不治,小问题可能变成要做根管治疗甚至拔牙的大麻烦。早发现、早处理,才能保住牙齿的“健康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