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镜子时突然发现牙龈鼓了个红肿的包,咬东西时疼得像踩了地雷?这很可能是根尖周炎在“敲警钟”。现代人压力大、饮食不规律,这个藏在牙根尖的“定时炸弹”发病率越来越高——我国成年人中约35%都遭遇过不同程度的根尖周炎症。
为啥牙根会“闹炎症”?
当龋齿烂得太深,突破牙釉质、牙本质钻进牙髓(牙神经),细菌就会顺着牙髓通道跑到牙根尖,在牙槽骨与牙龈之间引发免疫反应。初期你会觉得牙根像“穿了高跟鞋”,咬东西时有明显的“浮出感”;等炎症渗出物越积越多,牙龈会鼓出火山喷发般的脓包,严重时连脸都会肿起来。
身体的“求救信号”,别忽视!
- 疼痛有“步骤”:一开始咬东西像被扎了下锐痛,慢慢变成持续钝痛,最后还会扯着太阳穴疼;
- 冷热超敏感:喝冷/热饮时,牙齿疼得超过30秒;
- 牙龈长“包”了:局部红肿后鼓出1-2厘米的脓包,按上去软软的有波动感;
- 全身都“闹意见”:严重时会低烧,脖子或下巴的淋巴结肿大,甚至白细胞升高。
专业治疗:三步“搞定”根尖炎
根尖周炎得靠医生处理,核心是“清感染、通通道”:
- 先给牙齿“放气”:用超声设备在患牙开个小通道,引流脓液缓解压力;
- 彻底清理根管:用显微根管技术(放大40倍)清除根管内的感染组织;
- 必要时用抗生素(需严格遵医嘱)。
研究证实,术后用含氯己定漱口水能降低感染风险;某三甲医院数据显示,显微根管治疗3个月复发率仅为传统治疗的1/3。
等看医生时,在家这么应急
暂时没法就诊的话,试试这些办法缓解:
- 冷敷消消肿:冰袋隔毛巾敷患处,每15分钟一次,每次不超过5分钟;
- 盐水冲一冲:用45℃温盐水(浓度0.9%)轻轻冲洗脓包周围;
- 吃点软乎的:选粥、面条等流质/半流质食物,避开辣、酸等刺激性调料;
- 睡觉垫高点枕头:减少头部血流对患处的压力,能舒服点。
特别提醒:千万别自己挑破脓包!搞不好会引发颌面部蜂窝组织炎,脸肿得更厉害还会发烧。
预防才是最好的“特效药”
根尖周炎大多是“拖”出来的,做好这几点能防患于未然:
- 防龋齿要“主动”:每6个月做一次专业涂氟和窝沟封闭,堵上牙齿“漏洞”;
- 刷牙讲方法:改用巴氏刷牙法(刷毛45度对牙龈沟,小范围轻刷),配合牙线清理牙缝——某口腔预防中心追踪发现,坚持科学刷牙的人,根尖周炎发病率降低67%;
- 少吃甜和碳酸饮料:喝甜饮、吃糖后及时漱口,别让糖分“腐蚀”牙齿;
- 运动护好牙:打球、骑车时戴定制护齿套,避免外伤撞坏牙齿;
- 定期查口腔:每半年到一年做一次检查,因为根尖周炎“潜伏期”长达2-3年,早发现早治比疼了再去强得多!
根尖周炎其实是“小病拖大病”的典型——从龋齿到牙髓炎再到根尖炎,都是没及时处理的结果。平时做好口腔清洁、定期找牙医“把关”,就能把“牙龈火山”的隐患消掉。要是真的牙龈长包、咬东西疼,别犹豫,赶紧找牙医,越拖越麻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