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要点
- 数据显示美国每年约50万人感染莱姆病
- 症状涵盖皮疹、疲劳到严重神经及心脏问题
- 早期诊断与治疗可预防长期并发症
2025年9月22日(HealthDay新闻)——莱姆病是美国最常见的虫媒传染病,这种潜在致残性感染由受感染蜱虫叮咬传播给人类和宠物。另一种较少被认知且研究不足的传播途径是感染孕妇垂直传播给胎儿。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2018年发布的统计数据,美国每年约有50万例莱姆病新发病例。
尽管公众认知度有所提升,但莱姆病常被误解、误诊或延迟治疗,有时导致病程迁延。因此,超过200万人正遭受其致残性晚期症状的困扰。
以下是关于莱姆病传播途径、需警惕症状、治疗选择以及症状持续时如何健康生活的关键信息。
什么是莱姆病?
莱姆病主要由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细菌在美国引发感染。人类通过受感染黑腿蜱虫叮咬感染:西部黑腿蜱(Ixodes pacificus)和东部黑腿蜱(Ixodes scapularis),后者有时称为鹿蜱。
该疾病于1970年代在康涅狄格州莱姆镇爆发后首次被确认。如今,全美50个州均报告过莱姆病病例。然而,尽管携带莱姆病原体的蜱虫栖息地已扩大,但目前并非所有州都已发现此类蜱虫。
最高发病率集中在东北部、中上西部以及加利福尼亚北部和太平洋西北部地区。
莱姆病如何传播?
蜱虫通过叮咬受感染动物(如老鼠或鸟类)获取莱姆病原体。当受感染蜱虫叮咬人类时,病原体可通过其唾液传播。
蜱虫经历三个生命周期阶段:幼虫、若虫和成虫。若虫体型约罂粟籽大小,是导致人类感染的主要原因——因其难以察觉且在人们户外活动频繁的温暖季节活跃。
蜱虫附着在人体皮肤上传播疾病所需时间各异。一项欧洲研究记录了6例确诊莱姆病病例,蜱虫附着时间不足6小时;另有9例在24小时内发生传播。
虽然病原体通常需24至36小时才能从蜱虫中肠移至唾液腺,但据估计约10%的受感染蜱虫因先前部分吸血后脱离再附着,其唾液中已含病原体,传播可立即开始。
因此,及时清除蜱虫(理想情况是在附着前)是预防感染的最佳方法之一。
莱姆病有哪些症状?
症状从轻微到严重不等,可能在蜱虫叮咬后数天、数周甚至数月出现。并非所有人都会注意到蜱虫或记得被叮咬。
症状因人而异,可能间歇性出现或变化,且不同阶段症状重叠,使诊断更为复杂。潜在症状包括但不限于:
早期局限性感染(感染后数天至数周):
- 扩散性皮疹,有时呈靶心状(游走性红斑)——需注意,具有皮疹中央消退的典型靶心外观仅见于少数美国患者(一项研究报道约20%),但约80%患者可能出现各种形态皮疹
- 疲劳
- 发热和寒战
- 头痛
- 肌肉和关节酸痛
- 淋巴结肿大
早期播散性感染(感染后数周至数月):
- 身体多部位皮疹
- 面部无力或瘫痪,通常单侧但可能双侧(贝尔氏麻痹)
- 严重头痛和颈项强直
- 手臂或腿部疼痛、刺痛或麻木
- 心脏问题,最常见传导障碍("心脏传导阻滞"),也可能出现多种心律失常、心包炎或心肌炎
晚期感染(感染后数月到数年):
- 关节肿胀或疼痛,通常累及单个或少数大关节如膝关节
- 神经系统问题,如麻木、刺痛、视力/听力障碍或认知/记忆问题
各阶段均可能报告:
- 神经精神或行为症状(情绪波动、焦虑、抑郁)
- 疑似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症状,如头晕、站立时心率加快及体温调节问题
约10%至20%接受推荐2-4周抗生素疗程治疗的莱姆病患者会出现持续症状,常见疲劳、关节/肌肉/神经疼痛及认知障碍(如"脑雾"或注意力不集中)。某些情况下,莱姆病心脏炎和进行性神经莱姆病已被证实可致死。
部分患者从未出现典型皮疹或其他早期症状,或这些体征未被识别,因此首次就诊即表现为早期播散性或晚期症状。
为何莱姆病有时被漏诊?
莱姆病因其症状类似流感、慢性疲劳综合征或自身免疫性疾病,有时被称为"伟大的模仿者"。诊断需结合症状、可能的蜱虫暴露史及实验室检测。
标准血液检测针对莱姆病原体抗体而非感染本身。因此,早期感染者因机体尚未产生足量抗体,检测可能呈阴性。众所周知,CDC推荐的莱姆病诊断检测漏诊高达60%的早期病例。
重要的是,该检测也可能无法识别晚期疾病,导致大量漏诊。正因如此,医生在临床诊断时除实验室检测外,还需依赖症状和暴露史。
如何预防莱姆病?
避免莱姆病的最佳方法是预防蜱虫叮咬。具体措施包括:
- 使用美国环保署注册的含避蚊胺、派卡瑞丁或IR3535的驱虫剂
- 用氯菊酯处理衣物和装备
- 在草地或林区活动时穿着长袖、长裤和包趾鞋
- 将裤腿塞入袜内,防止蜱虫沿腿部爬行
- 行走于步道中央,避开高草或落叶层
- 户外活动后检查身体、衣物、装备及宠物
- 进屋后两小时内沐浴,有助于在蜱虫附着前将其清除
若发现附着蜱虫,应立即用尖头镊子夹住其贴近皮肤处,垂直拔出。
清除后,建议送检蜱虫以确定其携带的病原体,这有助于预判需警惕的症状。
需注意:若蜱虫携带病原体,未必代表已传播给人;若蜱虫未携带病原体,仍应考虑可能被其他未察觉的蜱虫叮咬。
莱姆病如何治疗?
早期莱姆病通常采用口服抗生素治疗,如多西环素、阿莫西林或头孢呋辛。美国传染病学会(IDSA)和CDC建议早期莱姆病使用10-14天抗生素疗程,但需"根据年龄、病史、基础健康状况、妊娠状态或过敏史等因素调整方案"。
国际莱姆及相关疾病学会(ILADS)建议使用4-6周抗生素,时长根据患者反应和临床情况调整;ILADS指南还指出必要时应延长抗生素治疗。患有特定神经或心脏症状的患者可能需要静脉注射头孢曲松或青霉素等药物。
更复杂的神经或关节疾病有时需更长疗程、更复杂方案或静脉抗生素。及时治疗者多数可完全康复,但部分人完成抗生素疗程后症状可持续数月或数年。
关于持续症状
治疗后持续症状,有时称为持续性莱姆病(PLD)或治疗后莱姆病综合征(PTLDS),可能包括但不限于疲劳、疼痛和认知障碍。病因尚存争议。应通过检测排除未识别的共感染导致持续症状的可能性。
关于持续症状病因的其他假说包括:莱姆病原体未完全清除、持续免疫反应(自身免疫)、残留组织损伤及其他复杂因素单独或共同作用。
旧金山湾区莱姆病基金会资助的科学研究表明,莱姆感染可能因病原体未完全清除而在治疗后持续存在。
研究新进展:未来方向
全美研究人员(包括旧金山湾区莱姆病基金会及其附属机构支持的团队)正致力于弥补莱姆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的关键缺口。
当前重点包括:开发更敏感特异的诊断检测——不仅早期更好检出感染,还改善既往和晚期疾病识别能力,区分活动性感染与既往感染,并确认治疗成功;同时探索针对持续症状患者的新治疗方案、疫苗研发、创新预防工具,深化对莱姆病原体及免疫系统反应的科学认知。
旧金山湾区莱姆病基金会推动进展
旧金山湾区莱姆病基金会资助创新研究,并促进科学家、临床医生和公共卫生专家协作,加速莱姆病解决方案。
该基金会举措包括支持新一代诊断工具开发及潜在新疗法推进。其创立并运营莱姆病生物样本库,为全球研究人员提供经良好表征的生物样本(包括捐赠的血液、尿液和组织)这一重要资源。
秉持"使莱姆病易于诊断、简单治愈"的使命,旧金山湾区莱姆病基金会致力于减轻莱姆病及其他蜱媒疾病对全球患者的负担。
核心结论
莱姆病较为常见,但通过提高认知、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多数人可完全康复。
为减轻疾病负担并帮助症状持续者,持续研发更精准的诊断工具和改进疗法至关重要。
预防是关键:保护自身免受蜱虫叮咬,户外活动后检查蜱虫,若出现症状及时就医。
专家简介
夏洛特·毛医学博士、公共卫生硕士(旧金山湾区莱姆病基金会),儿科传染病医生,临床专长为莱姆病及相关感染。她是该基金会顾问委员会及科学委员会成员。哈佛医学院毕业后,在波士顿儿童医院完成儿科住院医师培训及儿科传染病专科培训。在波士顿儿童医院25年职业生涯中,前期亚专科方向为儿科艾滋病临床诊疗与研究。后因在该院转诊传染病门诊积累丰富儿科莱姆病临床经验,转向专注莱姆病及相关感染研究。其后加入马萨诸塞总医院儿科传染病科,在斯波尔丁康复医院迪恩蜱媒疾病中心为患复杂莱姆病及相关感染的儿童提供多学科门诊专科咨询。其发表论文《微生物与精神疾病:过去、现在与未来》可点击查阅。
本信息对您的意义
若您常进行户外活动,则可能面临莱姆病风险。请通过蜱虫预防措施保护自己,外出后检查身体,若出现症状及时就医。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