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信号:牙龈出血可能是牙周健康的“警报”
刷牙时牙刷沾血、吃苹果等硬东西牙龈渗血——这些常被忽略的小状况,其实是牙周病的早期信号。有调查显示,成年人中牙周病十分常见,而牙龈出血是它最典型的初始表现。这种由牙周细菌引发的慢性炎症,若不重视,会慢慢破坏支撑牙齿的组织,最终导致牙齿松动甚至脱落。
牙周病是怎么“一步步搞破坏”的?
1. 牙菌斑:藏在牙上的“细菌团”
牙菌斑是黏附在牙面的细菌群落,它们的代谢产物会引发牙龈炎症。这些细菌产生的毒素和酶,会让牙龈血管变脆弱,轻轻一碰就容易出血。如果不及时清除,菌斑会在24-48小时内变硬,形成牙结石。
2. 牙结石:细菌的“大本营”
变硬的牙结石表面粗糙,会吸引更多新菌斑附着。这种“硬菌斑+软菌斑”的组合,会钻进牙龈和牙齿之间的牙周袋,破坏深层组织。牙结石的机械摩擦加上细菌毒素,会让炎症越拖越重。
3. 这些人更容易“招”牙周病
- 吸烟者:牙周组织破坏速度比非吸烟者快2-3倍;
- 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环境会加速牙周细菌繁殖;
- 免疫力差的人:身体局部防御能力弱,炎症更难控制;
- 不当口腔操作:比如暴力洗牙、补牙时伤到牙龈,可能诱发炎症。
出现这些情况,赶紧找牙医
如果有以下表现,说明牙周病可能在进展,需要专业评估:
- 用探针碰牙龈后,出血超过30秒;
- 牙龈边缘像火山口一样凹下去;
- 长期有口臭或嘴里有异味;
- 牙齿移位、歪了,或牙齿之间的间隙变大;
- 牙根暴露,吃冷、热食物时刺痛;
- 牙龈缝隙里流脓(提示急性感染)。
牙周病的“防与治”:做好5点就够
1. 刷牙要“对”,不是“用力”
用改良巴氏刷牙法:刷毛与牙面呈45度角,轻轻刷牙龈沟(牙龈和牙齿的交界处)。电动牙刷选有压力提示的,避免刷太狠;每次刷够2分钟,每3个月换一次牙刷或刷头。
2. 牙线天天用,清干净牙缝
每天用牙线清洁牙齿间隙:把牙线弯成C形,包绕牙面,沿牙龈沟轻轻刮擦。刚开始用可能有点出血,是正常现象,坚持2-3周会好转。
3. 漱口水别乱用,辅助就好
可以用含氯己定或西吡氯铵的抗菌漱口水,但每天不超过2次,每次含30秒。长期用要和普通漱口水换着来,避免依赖。
4. 吃对食物,帮牙龈“抗病”
每天保证100mg维生素C(比如一个橙子),多吃膳食纤维(蔬菜、水果);少喝含糖饮料、少吃添加糖,吃完嚼无糖口香糖能促进唾液分泌,帮助清洁牙齿。
5. 定期检查,别等疼了才去
每半年到一年做一次牙周检查。有牙结石要及时洗牙(洁治术);如果牙周袋深到5毫米以上,可能需要深度清洁(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治疗后出现牙缝变大,是炎症消退、牙龈恢复的正常现象,不用紧张。
分阶段治疗:从“控制”到“稳定”
- 基础治疗:通过清洁清除90%以上的牙面刺激物,约80%患者的炎症能得到控制;
- 手术治疗:若牙周袋≥5毫米,可通过引导性组织再生术促进牙周组织修复;
- 长期维护:根据个人情况每3-6个月复查一次,保持口腔清洁习惯。
特殊人群要更“上心”
- 妊娠期女性:牙周炎症可能影响胎儿,建议孕前先做牙周检查;
-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越好,牙周病越轻,反过来,牙周健康也能帮助稳定血糖。
口腔健康与全身健康密切相关,牙周炎不只是牙龈的问题,可能是全身炎症的局部信号。关注牙龈出血等早期信号,坚持正确刷牙、用牙线,定期找牙医检查,就能有效预防牙周组织破坏,保住牙齿的稳固和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