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觉得身上发烫,体温计测出来37.5℃左右,都持续两周了——这是门诊里常遇到的咨询情况。作为感染科医生,我发现这种持续性低热和乙肝病毒感染关系不小。今天就从临床角度跟大家聊聊乙肝的早期信号和应对办法。
持续低热的两个常见原因
乙肝引起的低热有两个典型原因:
- 免疫细胞“打架”引发的发热:当身体里的T淋巴细胞攻击乙肝病毒时,会释放一些炎症因子,这些因子会触动大脑里的体温调节“开关”,导致发热。这种发热一般在37.3-38℃之间波动,吃普通退烧药效果不好。
- 药物引起的发热:如果正在吃抗病毒药期间出现发热,得警惕是不是药物的问题——典型表现是停药48小时内体温恢复正常,而且血液里的嗜酸性粒细胞会升高,这得让医生评估后调整用药。
如果低热持续7天以上,建议去查肝功能(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胆红素)、乙肝表面抗原和乙肝病毒DNA定量。
乙肝早期的5个信号
乙肝早期症状可能不明显,但留意这5个信号能早发现:
1. 总觉得没力气
约82%的患者会出现持续性乏力,这是因为肝细胞里的线粒体功能受损,身体产生能量的能力下降了。具体表现就是:以前能爬三层楼不喘,现在爬一层就累;睡了一觉起来还是觉得没力气;运动后要很久才能缓过来。
2. 消化不好
超过75%的患者会有消化道症状,比如:每天吃的比以前少了三分之一还多;以前吃点油腻的没事,现在吃一口肥肉就觉得腻得慌;吃完饭后肚子胀,要2个小时以上才舒服;闻到油烟味就觉得恶心。
3. 右边肚子上方疼
约63%的患者会觉得右上腹闷闷的疼或者胀胀的,特点是:疼的感觉不是尖锐的,而是钝钝的或胀胀的;剧烈运动、喝酒后会加重;有时候连肩膀后背都跟着难受;有差不多三成的人一开始会被误诊为胃溃疡。
4. 黄疸相关表现
黄疸发展有几个阶段:早期尿色变深,早上第一次尿像浓茶一样;接下来眼睛白眼珠会变黄(这时候血清总胆红素超过34μmol/L);还有个特殊情况叫“胆红素分离”——就是转氨酶降下来了,但黄疸反而更重。
5. 皮肤黏膜的变化
有几个特征性表现:
- 肝病面容:脸上皮肤变得灰蒙蒙的,像没洗干净一样(发生率54%);
- 肝掌:手掌心出现红色的小斑点,按一下会变白;
- 蜘蛛痣:身上出现像蜘蛛一样的红痣,中间一个小红点,周围有细血管散开,直径超过2毫米,往往长好几个。
应对和预防乙肝的办法
1. 打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
- 新生儿要在出生24小时内打第一针乙肝疫苗;
- 建议每3-5年查一次乙肝表面抗体(HBsAb)的浓度;
- 如果抗体浓度低于100mIU/ml,就要打加强针。
2. 高危人群要定期筛查
以下人群每6个月做一次乙肝相关检查:
- 医护人员(职业容易接触病原体);
- 血液透析患者(医院内传播风险高);
- 慢性肝病患者的家属(可能通过母婴或密切接触传播)。
3. 生活中要注意这些细节
- 喝酒要控制量:男性每天乙醇量不超过25克(大概相当于啤酒750ml、红酒250ml或者白酒50ml);
- 吃药要谨慎:别用对肝脏有损伤的药(比如异烟肼、甲氨蝶呤),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用;
- 规律作息:每天睡够7-8小时,别熬夜。
4. 慢性乙肝患者要定期监测
如果已经确诊慢性乙肝,要定期做这些检查:
- 每3个月查一次肝功能;
- 每6个月查一次乙肝病毒DNA(HBV DNA);
- 每年查一次肝脏弹性(看有没有肝纤维化);
- 定期查甲胎蛋白(筛查肝癌)。
最后要提醒大家,如果出现上面说的几种症状组合(比如低热+乏力+消化不好),一定要去三级医院的感染科做系统检查。乙肝的诊断得结合三个方面: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持续6个月以上、乙肝病毒DNA超过2000IU/mL,还有B超等影像学结果,千万别自己看检查报告瞎猜,一定要听医生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