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数量已从巅峰时期的1亿人显著下降,这主要得益于乙肝疫苗的普及和公众科学认知的提升。但不少人对乙肝仍有恐惧,主要源于对传播方式的错误认知——乙肝病毒的传播路径其实很明确,并不是随便接触就会被传染。
误区1:共餐会传染乙肝?其实,实验室研究已经证实,胃酸能在短时间内灭活乙肝病毒。日常一起吃饭时,我们的消化道黏膜是完整的,能有效阻挡病毒入侵——除非有共用餐具且接触到开放性伤口这种特殊情况,否则不用怕共餐传染。
误区2:蚊虫叮咬会传播乙肝?多项追踪实验已经否定了这种可能。因为蚊子体内没有乙肝病毒复制需要的特定细胞受体,而且病毒在蚊子的体液环境里无法保持感染活性,从生物学上就阻断了蚊媒传播的可能。
误区3:乙肝患者不能生育?医学研究证实,乙肝病毒DNA不会整合到生殖细胞的基因组里。现在通过孕期监测病毒载量和规范干预,母婴传播的风险能控制在1%以下,乙肝患者完全可以正常生育。
误区4:乙肝会通过空气传播?分子生物学研究已经推翻了这种说法。乙肝病毒要入侵人体,必须通过表面抗原和肝细胞的特定受体结合,但呼吸道上皮细胞没有这种受体,相当于有一道天然的免疫屏障,空气传播根本不可能。
误区5:接吻一定会传染乙肝?其实,唾液里的乙肝病毒浓度只有血液的千分之一以下,如果口腔黏膜完整,就能有效阻隔病毒。但如果有牙龈出血、口腔溃疡等黏膜破损的情况,传播风险才会增加——不过这种情况概率很低。
误区6:乙肝妈妈不能母乳喂养?多项临床研究已经证实了母乳喂养的安全性。只要新生儿按规范完成乙肝疫苗接种,免疫保护成功率超过99%。而且母乳里的病毒载量极低,还含有很多增强免疫力的成分,不会影响疫苗的保护效果,乙肝妈妈可以放心喂母乳。
其实,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很有针对性,主要就3种:一是母婴围产期传播,这占了新发感染的90%;二是血液或体液传播,比如破损的皮肤黏膜接触到带病毒的血液;三是性接触传播。要预防乙肝,核心就是做好这几点:1. 新生儿一定要按时打完整程乙肝疫苗;2. 避免直接接触别人的血液或开放性伤口;3. 性生活中规范使用屏障避孕措施;4. 不共用可能接触血液的个人用品,比如牙刷、剃须刀等。
总的来说,乙肝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传染”,只要了解正确的传播路径,做好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就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随着疫苗普及和科学认知的提升,我们完全可以理性对待乙肝,不再因误解而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