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的潜伏期很长,从6周能延伸到6个月,平均3个月,就像藏在身体里的“隐形刺客”——表面没任何感觉,其实病毒正在悄悄繁殖、损伤肝脏。研究发现,如果体内病毒量超过2000 IU/mL,就算没有乏力、恶心这些症状,也可能已经造成肝损伤。更要注意的是,约30%的感染者属于“无症状携带者”,看着和健康人一样,却可能在体检时突然发现转氨酶异常升高,这时肝脏已经悄悄受了伤。
身体最先发出的“求救信号”往往是持续性疲劳——总觉得累,就算睡够了也歇不过来。超过七成慢性乙肝患者都有这种“隐形症状”,常被当成“亚健康”忽略。还有人会出现类似抑郁的表现,比如情绪低落、提不起劲,其实这是肝功能异常导致神经递质紊乱的结果——就像手机电量不足会自动降频,肝脏受损后,身体也会启动“节能模式”,把能量优先供给重要器官,自然就没力气做别的事。
消化系统异常是乙肝早期很重要的预警。肝脏每天会分泌800-1000ml胆汁,相当于消化系统的“润滑油”,帮着分解脂肪、吸收营养。要是肝脏出问题,胆汁分泌不足,就会出现“厌油三件套”:闻到油味就恶心、肚子胀得像鼓、连平时爱吃的菜都不想碰。更容易被误诊的是,近半数患者会出现类似胃病的症状,比如胃痛、反酸,反复做胃镜却找不到病因,这时候一定要想到是不是肝脏的问题——毕竟“肝是消化器官的‘幕后老板’”。
黄疸的出现,往往提示肝细胞损伤已经比较严重了。当尿液颜色加深到像“隔夜茶”,或者眼白、皮肤开始发黄时,说明胆红素代谢已经乱了——正常情况下,肝脏会把胆红素处理成“可排泄的形式”,一旦肝损伤,胆红素排不出去,就会“跑”到血液里,染黄皮肤和尿液。最新研究证实,黄疸出现时,通常意味着至少50%的肝细胞已经受损。不过要先排除“假黄疸”:比如喝水太少尿色深、吃太多胡萝卜或橘子导致皮肤发黄,这些都是非病理因素。如果黄疸还伴随皮肤瘙痒,说明胆红素浓度可能超过了34μmol/L,这时候必须及时就医,不能再拖。
右上腹不适是肝脏病变最直接的信号。肝脏外面有层“包膜”,当肝细胞肿胀、炎症刺激包膜时,会出现持续性隐痛,这种痛和胆囊痛很不一样——胆囊痛通常是“吃完油腻食物后加重”,而肝痛是“稳稳的、持续的隐痛”。如果突然出现剧烈腹痛,一定要警惕合并胆囊炎、胆结石甚至肝癌破裂等急腹症,必须立刻做腹部超声检查。另外,皮肤改变也不能忽视:比如“蜘蛛痣”——皮肤上出现红色小点儿,周围有像蜘蛛腿一样的细血管,按压中心会褪色,这种特征性体征在肝硬化患者中出现率高达85%,一旦发现要赶紧查肝。
最危险的其实是无症状感染——约四分之一的感染者全程没有任何症状,既不乏力也不厌油,往往在常规体检中才发现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而这时可能已经发展成肝纤维化甚至早期肝硬化了。所以高危人群(比如母亲有乙肝、有输血或血制品史、经常接触血液的医护人员、多个性伴侣者)一定要定期筛查:每半年做一次乙肝五项(查有没有感染)、肝功能(查肝有没有炎症)、肝脏弹性检测(查有没有纤维化),才能抓住“沉默的肝损伤”。
还要注意肝病面容和激素异常的信号:比如脸色变得晦暗,像蒙了一层灰,这是肝脏无法正常代谢黑色素导致的;男性可能出现乳房发育、乳头变大,女性可能月经紊乱、经量异常,这些都是肝脏“激素灭活功能”受损的表现——肝脏本来能把体内多余的雌激素、雄激素分解掉,一旦肝坏了,激素堆积,就会出现这些“奇怪”的症状。早期识别这些体征,再配合定期筛查,能大大降低肝硬化、肝癌的发生风险。
其实乙肝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看不见、不重视”。它的“隐蔽性”会让很多人错过早期干预的机会,但只要留意身体的小变化——比如总累、厌油、尿黄、右上腹隐痛,再加上定期做针对性筛查,就能把这个“隐形刺客”揪出来。尤其是高危人群,千万别因为“没感觉”就放任不管,早发现、早控制,才能保护好肝脏,不让小问题变成大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