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可能有过这样的体验:吃了油腻食物后,右上腹像被钝器轻轻敲过一样隐隐作痛,按一下还更疼。这种情况可能和胆结石有关。我国成人胆结石患病率已经超过10%,而且越来越多年轻人中招。这种病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得重视起来。
结石作怪的三大机制
1. 机械性刺激作用
当胆结石在胆囊里动来动去时,会摩擦胆囊壁,刺激局部组织释放一些化学物质。还有研究发现,结石表面的细小结晶会激活身体里的“疼痛开关”,把疼的信号传送到大脑。这种摩擦刺激往往和吃油腻食物有关,疼一般出现在吃完饭后2小时内。
2. 胆汁流通障碍
如果结石堵住了胆囊管或者胆总管,胆汁就排不出去,积在胆囊里。等胆囊里的压力超过正常范围,就会触发“疼痛感受器”,让人觉得疼。临床上发现,结石直径超过8毫米的话,堵胆汁的风险会明显升高。
3. 继发感染过程
结石长期在胆囊里,可能会磨伤胆囊内壁的黏膜,让细菌容易钻进去。有研究发现,胆囊里常见的致病菌检出率能达到60%以上,这些细菌产生的毒素会让炎症更严重,疼的范围也会变大。
鉴别诊断要点
右上腹疼痛得和几种疾病区分开:
- 胃食管反流:主要是胸口后面有烧得慌的感觉,大多在吃完饭后1小时出现
- 右肾结石:疼的时候往往会往背部串,还会有尿血之类的泌尿系统问题
- 带状疱疹前驱期:一边的皮肤有烧灼样疼,7到10天后会出皮疹
- 肝脏疾病:通常会有肝功能异常,做影像检查能看到肝脏实质有变化
诊断方法选择
1. 超声检查
是首选的检查方法,能查到3毫米以上的结石。做检查前要空腹,这样胆囊才能充盈起来,看得更清楚。
2. 实验室检测
急性发作的时候,可能会有白细胞升高、炎症指标异常的情况,但得结合症状一起看才准。
3. MRCP检查
如果怀疑有胆总管结石,这种不用开刀的检查能清楚显示胆道系统,准确率超过90%,适合手术前评估用。
生活方式管理
饮食调整
• 控制胆固醇的摄入,每天最好不超过300毫克
• 多吃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每天尽量吃到30克
• 做饭用低温、少放油的方式,别用高温煎炸
运动建议
每周做5次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每次大概40分钟。注意刚吃完饭别马上做剧烈运动。
监测方案
如果结石直径小于2厘米,建议每6个月做一次超声复查,重点看看结石数量有没有变多,胆囊壁有没有变厚。
就医指征
出现以下情况得及时去医院:
✓ 疼得超过6小时还没好
✓ 体温超过38.5℃
✓ 皮肤或者眼白变黄
✓ 一直吐,肚子摸起来发硬
要强调的是,任何药物治疗都得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临床指南说,溶石治疗主要适合某些特定类型的结石,而且得定期监测。如果反复发作,得让医生评估后再决定要不要手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