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夹层是心血管系统十分危险的重症,发病和血管壁结构损伤关系密切。主动脉是人体最粗的动脉,要持续承受心脏泵血带来的压力。如果血管内膜出现破损,高压血流会钻进血管壁中层形成“假腔”——就像轮胎内壁裂了缝,气漏到两层橡胶之间一样。这种变化不仅会削弱血管壁的抗压能力,还可能阻断重要分支血管的供血。
疾病风险因素解析
多项研究都证实,高血压是主动脉夹层的首要危险因素。有数据显示,当血压长期超过140/90mmHg时,血管壁承受的压力会比正常情况高1.5倍。长期高压会让血管中层的弹性纤维断裂,就像老化的橡皮筋慢慢失去韧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溃疡性伤口,会给血流侵入血管壁打开“突破口”。像马凡综合征这类遗传性结缔组织病患者,因为胶原蛋白代谢异常,得主动脉夹层的风险比普通人高5-10倍。
典型临床表现
急性发作时,患者常描述疼痛像“刀割”或“撕裂”一样剧烈。这种疼痛有三个关键特点:突发性(5分钟内就疼到最严重)、迁移性(疼痛位置会跟着夹层扩展而移动)、放射性(能往背部、肚子或腿上传)。约70%患者会出现前胸或后背痛,30%会伴随肢体脉搏减弱。要警惕的是,15%的患者会有疼痛“跑位”的情况——这说明夹层在扩大,可能已经影响到重要器官的血管。
诊疗策略与技术进展
根据Stanford分型标准,A型夹层(累及升主动脉)需要紧急做外科手术置换人工血管;B型夹层(只局限在降主动脉)可以优先选择微创介入治疗。最新研究发现,覆膜支架植入术比传统手术能缩短40%的康复时间,但术后得一辈子定期做影像学检查。术后血压要控制在收缩压≤120mmHg,心率保持50-60次/分,具体调整得听专科医生的指导。
长期管理核心措施
预防的重点是保护血管,关键要做好这几点:
- 血压监测:每天固定时间测血压并记录,晨起血压要低于130mmHg,用正规认证的电子血压计;
- 定期筛查:有遗传病家族史等高危人群,每3个月做一次主动脉超声检查;
- 运动指导:选“低冲击”的运动,比如快走、游泳,别做举重、蹦极这类剧烈活动。
饮食上要遵循“两增一控”:
- 增纤维:每天吃够300g新鲜蔬菜,补充膳食纤维;
- 增Omega-3:每周吃2次深海鱼(比如三文鱼、鳕鱼);
- 控盐:每天钠摄入不超过5g(大概一瓶矿泉水瓶盖的量)。
急救处理原则
突发疑似症状时,一定要遵守“三不原则”:
- 别随便移动患者,让他保持半坐半躺的姿势;
- 别喂水喂饭,防止呛到或误吸;
- 别自己乱吃药——没有低血压的话,可以舌下含点硝酸甘油,同时注意观察意识有没有变化。
还要记住“三个立即”:
- 立刻打急救电话(黄金抢救期里,每过一小时死亡风险就增加1%-2%);
- 立刻让患者停止活动,减少夹层扩大的风险;
- 立刻测血压,给医生救治提供参考。
要注意的是,每年约2.5万患者因为误判病情(比如把主动脉夹层疼当成心绞痛)而耽误治疗。大家得提高对突发胸痛的识别意识:如果疼痛是“撕裂样”“刀割样”,而且突然发作、位置会变,一定要及时启动急救——早一步识别,就能多一分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