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头晕眼花、手心冒冷汗、心跳得厉害——这可能是身体在喊“血糖不够了”!低血糖就像一场“生理过山车”,处理不好可能出大问题。今天咱们就用通俗易懂的话,说说怎么应对这种常见的代谢问题。
什么是低血糖?身体咋反应的?
按世界卫生组织的说法,血糖≤3.9mmol/L就算低血糖了。当血糖低于这个数,身体会赶紧“自救”:交感神经兴奋释放肾上腺素,让肝脏里的糖原分解成糖;大脑也会让胰高血糖素增加,促进身体“造糖”。糖尿病患者因为胰岛素调节不好,更容易血糖波动;就算没糖尿病,剧烈运动、没吃够饭也可能触发“功能性低血糖”。
为啥会低血糖?常见的三个原因
临床数据显示,85%的低血糖是这三个原因导致的:1. 药的问题:糖尿病患者用胰岛素或磺脲类药过量,占了63%的病例;2. 能量不够:没吃饭还一直运动,肝里的糖原90分钟就耗光了,血糖跟着快速下降;3. 代谢调节乱了:比如做过胃肠手术的人,餐后胰岛素分泌慢了90-120分钟,容易出现“特发性反应性低血糖”。
低血糖来了,身体会发哪些信号?
低血糖有两种预警信号,像“双重警报”:一种是交感神经兴奋的表现——心跳快(超过100次/分)、手抖、出冷汗,分别有89%、76%、68%的人会出现;另一种是大脑功能受影响——当血糖低于2.8mmol/L时,可能看不清东西(57%)、记不得自己在哪(42%),甚至抽风(12%)。要注意,长期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现自主神经病变,感觉不到这些症状,这种“无症状低血糖”占急诊病例的18%,更危险。
低血糖发作,立刻这么做!
教你一套“STEP应急法”,一步一步来:1. 马上补糖:用“15-15黄金法则”——立刻吃15克快速升糖的碳水(比如3片葡萄糖片、150ml含糖饮料),15分钟后测血糖;2. 如果没好:血糖还低于4mmol/L,再补一次;要是意识不清,赶紧躺平侧头,让别人帮忙清理口腔;3. 紧急送医:如果低血糖超过30分钟或者抽风,得在做人工呼吸的同时赶紧送医院;4. 后续监测:症状缓解后,还要连续测4小时血糖,防止“反弹性低血糖”(补糖后血糖又掉下来)。
怎么预防低血糖?五个关键
建立“五维防护网”,从吃、动、药、装备、睡眠入手:1. 吃对饭:用“碳水缓释”法,每天加餐选全谷物+坚果这样的慢升糖食物;2. 运动要注意:制定“运动前-中-后”血糖管理方案,中高强度运动前先吃30克复合碳水(比如全麦面包加香蕉);3. 调整药物:用胰岛素泵的人,每3个月做动态血糖监测(CGM)调整基础率;4. 带好装备:随身带能测血糖的仪器(指尖+连续监测的),应急包放葡萄糖凝胶和胰高血糖素注射笔;5. 晚上防低血糖:睡前测两次血糖,如果低于6.1mmol/L,赶紧吃20克慢升糖的东西(比如一小把坚果加全麦饼干)。
特殊人群要注意啥?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重点:- 老人:优先用动态血糖监测(CGM),不用老扎手指,能及时发现低血糖;- 孕妇:用“三餐三点”的少食多餐模式,每次加餐10-15克碳水(比如一小把蓝莓加无糖酸奶);- 孩子:用“体重×2ml”的果汁补糖法(比如20公斤的孩子喝40ml果汁),还要记发作日记,帮医生评估胰岛功能;- 术后患者:做过胃旁路手术的人,要定期查胰岛素和血糖的比值,防止体内胰岛素太多。
如果经常低血糖或者血糖低于2.2mmol/L,得去查胰岛细胞抗体和腹部MRI,排除胰岛素瘤之类的问题。糖尿病患者每季度要评估一下对低血糖的认知,用“葡萄糖警觉性测试”看看自主神经功能怎么样。
其实,科学管血糖要“两头抓”:既要防长期高血糖伤血管,也要防急性低血糖伤神经。通过动态监测、个性化干预和应急准备,85%以上的低血糖都能在家处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