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就像一座三层建筑——最外面的牙釉质是“防护外墙”,中间的牙本质是“承重结构”,最里面的牙髓是“神经血管核心”。龋齿是细菌逐步破坏这三层的过程,从外到内越拖越严重,治疗也会更复杂。早发现早处理不仅痛苦小、花费少,还能保住牙齿;如果拖到深层,可能要根管治疗甚至拔牙。下面我们就来一步步讲龋齿的发展、治疗和预防。
龋齿发展三阶段:从表层到深层的破坏
龋齿的破坏是“由外及内”的,不同阶段的症状和治疗方法大不一样:
牙釉质期(表层损伤):坏牙只涉及最外面的牙釉质,就像外墙瓷砖掉了一点,几乎没有痛感。这时候医生会先清理龋坏的牙釉质,再用光固化树脂补上,过程大概30~60分钟。含氟的树脂材料能慢慢释放氟离子,帮助周围健康牙组织再坚固。这阶段治疗花钱少,及时补能彻底阻止龋坏继续往里钻。
牙本质期(深层侵蚀):龋坏伤到了中间的牙本质,吃冷的热的会突然疼一下,就像“敏感开关”被触发。医生会用氢氧化钙垫底,再结合生物陶瓷材料,在牙髓外面建立一层保护屏障,试着保住牙髓(牙神经)。这种保髓的成功率约80%,但得定期复查;如果变成持续钝痛或夜间自发疼,说明牙髓已经被感染,得换更复杂的治疗。
牙髓感染了怎么办?根管治疗是关键
要是出现“晚上自己牙疼”,大概率是牙髓被细菌“攻陷”了,这时候得做根管治疗——把感染的牙髓清干净,才能彻底解决疼痛。根管治疗有四个步骤:先打开牙齿释放内部压力(快速缓解疼痛),再彻底清理根管里的感染组织,用药物暂时封起来消毒,最后用材料把根管严密填满。现在用显微根管技术加超声设备,能更好处理复杂的根管,感染组织清除率能到99%以上。
根管治疗后,给牙齿“穿件防护衣”
做过根管治疗的牙齿,失去了牙髓的营养供应,会变得像“晒干的树枝”一样脆,咬硬东西容易劈裂。这时候得给牙齿做冠修复(比如全瓷冠),就像给脆弱的建筑加一层防护壳。数据显示,全冠修复能让牙齿保留率提高40%;全瓷冠这种生物相容性好的材料,还不容易引起金属过敏,适合长期用。
什么时候得拔牙?拔了之后怎么办?
如果龋坏太严重——比如牙根吸收超过2/3,或者根尖长了囊肿,牙齿已经没法保留了,就得拔掉。拔牙后要考虑修复:年轻患者可以试试“即刻种植”(拔完牙马上种人工牙根),但具体得拍片子看牙槽骨条件,由医生评估后决定。
数字化检查:帮医生“看透”牙齿
现在有三维影像重建技术,能精准看出牙齿坏到什么程度,还能辅助医生制定“个性化方案”。临床数据显示,数字化检查能让治疗方案的准确率提高27%。第一次看牙时建议做这个检查,能更全面了解病情,避免漏诊。
牙疼应急与预防:先缓解再阻断
急性疼痛期:牙疼得厉害时,可以用间歇性冷敷缓解(每次15分钟),别敷太久避免冻伤;
术后护理:做完治疗后,用抗菌漱口水漱口能降低感染风险,但不要连续用超过一周;
预防重点:儿童恒牙做窝沟封闭,防龋有效率超90%;成年人最好每6~12个月做一次龋齿风险评估,早发现小问题。
日常护理:把龋齿“挡在门外”
- 刷牙:用电动牙刷加菌斑显示剂,能刷得更干净,还能帮你找到平时没刷到的“盲区”;
- 洗牙:每年做1~2次专业洗牙,把牙结石清掉——牙结石会刺激牙龈,还会让细菌更容易滋生;
- 饮食:少吃精制糖(比如奶茶、蛋糕里的添加糖),吃完东西及时漱口,减少细菌“产酸腐蚀牙齿”的机会。
龋齿是“小病拖成大病”的典型——从表层牙釉质到深层牙髓,每一步都在提醒我们“早治更简单”。定期看牙医、做好日常清洁、少吃糖,才能把龋齿“挡在门外”;就算得了龋齿,早处理也能保住牙齿。记住:牙齿的问题从来不是“忍忍就好”,早行动才能守住你的“牙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