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啃着糖霜甜甜圈、吸着奶茶的时候,牙齿正在和细菌打一场“持久战”——龋齿(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虫牙、牙洞),其实是口腔里的变形链球菌等坏细菌在搞事情:它们把糖当“燃料”,产生酸性物质,慢慢腐蚀牙釉质,就像在牙齿表面偷偷挖小隧道。而且这些细菌会形成一层“保护膜”,比单独的细菌更难对付,普通抗菌成分很难渗透进去。
小朋友的牙齿更“脆弱”。乳牙的釉质只有恒牙的1/3厚,结构也更松散,像没盖好的小房子,容易被细菌攻破。宝宝6个月长出第一颗牙时,细菌可能通过共用勺子、亲嘴等方式跑到嘴里“安家”。有数据显示,3-5岁孩子的虫牙进展速度是青少年的2倍多,因为乳牙的牙本质小管更粗、神经更敏感,细菌钻得更快。
很多家长觉得“乳牙会换,不用管”,这可错了。严重的乳牙虫牙会影响下面的恒牙发育,导致恒牙长得不好;而且小时候有虫牙的人,成年后得虫牙的风险比别人高70%——口腔里的坏细菌一旦“扎根”,菌群失衡的状态会持续很久。
牙医把腐坏部分去掉后,用什么材料补很重要。以前常用的银汞合金虽然结实,但热胀冷缩和牙齿不一样,容易掉或者让牙齿裂开。现在常用复合树脂和玻璃离子,还有几种“高科技材料”:纳米填料复合树脂里的小颗粒比头发丝还细1000倍,又耐磨又像真牙,颜色能匹配97%的天然牙;生物活性玻璃离子水门汀是能释放钙和磷的“智能材料”,碰到唾液能自己修复小缝隙;陶瓷嵌体技术适合牙洞很大的情况,用电脑设计做陶瓷片,30分钟就能补上,特别结实。只要医生操作规范,这些材料能用上8-12年,但最怕补了之后又长虫牙(继发龋)。所以要记住“3点护牙法”:每天用含氟牙膏刷牙,少喝碳酸饮料、少吃酸的东西,定期让医生看补的地方有没有缝隙。
牙齿疼其实是在“喊救命”,不同的疼暗示不同问题:喝冷的热的、吃甜的酸的有点疼,是牙齿里的小管液体流动刺激神经,像“小警报”——说明牙釉质已经被腐蚀了;晚上突然疼得睡不着,是牙髓发炎、压力太大撑不住;咬东西觉得酸或疼,可能虫牙已经伤到牙根周围了。还要小心“没感觉的根尖周炎”——23%的人明明骨头已经被破坏,自己却没感觉,所以成年人最好每半年做一次CBCT扫描,辐射量只有传统CT的1/10,很安全。现在还有研究说,查唾液里的炎症因子,能提前半年预判虫牙进展风险。
预防虫牙要建“四层防护墙”:基础层是电动牙刷+牙线,刷牙力度要轻(像摸鸡蛋的力气,150-200克);进阶层是每3个月换抗菌牙刷头,用含精氨酸的护牙素;专业层是小孩磨牙萌出2年内做窝沟封闭(填牙缝),涂氟能降58%的患龋率;生活方式层是酸甜食物集中吃,比如上午喝奶茶就一次喝完,减少牙齿被酸腐蚀的次数。还要注意:吃含糖药(比如止咳糖浆)后要刷牙,戴隐形牙套的人每天清洁3次牙套。
其实,虫牙不是突然“冒”出来的,是细菌、糖和牙齿长时间“较劲”的结果。只要我们读懂牙齿的“求救信号”,做好日常防护,定期看医生,就能把“牙洞刺客”挡在外面,让牙齿一直健康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