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关节是人体活动范围最大的关节,结构复杂,所以肩痛的原因也多种多样。临床数据显示,肩痛患者里只有35%~40%是原发性肩周炎,剩下的大多和软组织损伤、肌腱病变、神经问题等九类疾病有关。要科学区分肩痛原因,得抓住几个关键要点:
一、常见病因谱系分析
- 肩周炎(冻结肩)
40~60岁的人里,每年大约2%~5%会得这个病。主要表现是关节活动越来越受限,早上疼得更厉害,穿衣服、梳头这类日常动作都做着费劲。这个病有自限性,大多数人1~3年会自己好,过度治疗反而可能伤着组织。 - 肩袖肌群损伤
打羽毛球、游泳这类需要上肢过头顶的运动爱好者更容易得。典型症状是晚上疼得更厉害,肩膀外展到60~120度时特别疼(医学上叫“疼痛弧”),自己动肩膀受限制,但别人帮忙动的时候反而没事。做MRI能看到冈上肌腱有水肿或者部分撕裂。 - 肌腱炎症谱系
比如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肩膀前面有个点一按就疼,屈胳膊时会诱发疼痛;冈上肌炎则是肩膀外侧刺痛,刚开始外展肩膀时就受限制。长期伏案的人得这个病的比例,比五年前高了23%。 - 关节撞击综合征
肩锁关节撞击在举重运动员里有27%的检出率,做上肢过头顶动作时会有弹响;肩峰下撞击则是肩膀外展到90度时疼得更厉害,做Neer试验会呈阳性(医生检查时的一个动作)。
二、疼痛信号三维度鉴别法
- 时间维度
肩周炎是持续的钝痛,早上更重;肌腱炎是活动后疼得厉害,休息会缓解;神经源性疼痛是放射性的,动脖子会诱发。 - 空间定位
肩周炎是肩膀大面积疼,肌腱炎是一个点压痛,神经卡压则是从肩膀往胳膊放射着疼。 - 功能影响
肩周炎自己动和别人帮忙动都受限,肩袖损伤只有自己动的时候受限;医生还会用一些特殊试验,比如Hawkins-Kennedy试验查关节撞击,Speed试验查肌腱炎。
三、阶梯治疗方案
- 药物管理
2023版指南推荐分层用药:一线用抗炎药,辅助可以用外用贴剂(得皮肤没破的时候用);注意要听医生的,别自己加量或减量。 - 物理治疗进展
冲击波疗法对钙化性肌腱炎的有效率有78%;干针治疗能消除肌筋膜里的触发点;生物反馈治疗会实时监测肌肉电信号,帮着调整训练方式。 - 康复训练体系
基础训练包括钟摆运动、爬墙训练和棍棒操;进阶训练可以做本体感觉训练,比如用平衡垫练习;慢性期用热敷,能让关节活动度提高30%左右。
四、就医警示信号
如果有以下情况,一定要及时去医院:疼痛超过2周没好转;晚上疼得醒过来,影响睡眠;胳膊麻木、没力气;还有发烧等全身症状。
五、预防保健策略
40岁以上的人要定期查肩关节活动度;办公室一族每工作1小时做下“米字操”(活动脖子和肩膀的动作);运动前要做动态拉伸,激活肩袖肌肉;急性发作头48小时内用冷敷,慢性疼的时候用热敷。
肩痛的原因五花八门,从肩周炎到肌腱损伤、神经问题都可能,关键是要学会区分疼痛的特点——比如时间、位置和对活动的影响。如果有异常要及时就医,别硬扛。治疗要按步骤来,先保守治疗,再配合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平时做好预防,比如定期检查、避免久坐、正确运动,才能减少肩痛的麻烦,保护好肩关节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