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癜是一种常见的微血管出血性疾病,主要和血小板的数量或功能异常、凝血因子出问题、血管壁不够结实这三个原因有关。据《中华血液学杂志》2023年的数据,我国紫癜的年发病率比2010年上升了23%,而且越来越多年轻人得这个病,这和现在人作息不规律、饮食结构变化有很大关系。
一、血小板异常:止血系统的功能障碍
血小板是止血的“核心选手”,如果数量少了或者功能不好,就会导致皮肤、黏膜自己出血。研究显示,长期睡不好会影响骨髓里巨核细胞的分化,让血小板生成量减少37%。常见的情况有三种:一是再生障碍性贫血,造血干细胞出问题,导致各种血细胞都少,血小板通常会降到20×10⁹/L以下;二是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身体产生自身抗体,加速血小板破坏,常出现在病毒感染后或者有自身免疫病的人身上;三是血小板功能缺陷,比如血小板无力症患者,因为GPⅡb/Ⅲa受体异常,血小板没法正常聚集。
运动要根据个人情况来,适度的有氧运动能改善血小板功能,但剧烈运动可能会让血小板消耗得更快。建议每周做15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运动时要注意有没有出血的情况。
二、凝血因子异常:凝血级联反应受阻
凝血因子像“瀑布”一样一步步激活,最后形成纤维蛋白凝块止血,如果其中任何一步出问题,都会导致凝血障碍。血友病A患者因为Ⅷ因子活性低于1%,需要定期补充浓缩因子。后天出现的凝血障碍常见于这几种情况:使用抗凝药(比如华法林会抑制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合成,需要把INR维持在2-3的安全范围)、肝脏疾病(肝硬化患者没法正常合成Ⅱ、Ⅶ、Ⅸ、Ⅹ这些凝血因子,经常会有凝血问题)、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微血管里广泛形成血栓,导致凝血因子被大量消耗)。
基因治疗有了突破,临床试验显示,用AAV载体介导的Ⅷ因子基因治疗,能让75%的血友病A患者不用再规律补充因子。
三、血管壁异常:机械屏障功能受损
血管壁能不能保持完整,靠的是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的支撑。维生素C是脯氨酸羟化酶的“帮手”,能让胶原分子结构更稳定。研究发现,每天吃的维生素C少于100mg的人,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率会增加2.8倍。主要的问题类型包括: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ENG基因突变,导致血管壁没有平滑肌,表现为皮肤、黏膜上有点状的血管扩张)、维生素C缺乏症(胶原合成有问题,血管壁像“纤维断了”一样,典型表现是毛囊角化还有牙龈出血)、老年性紫癜(血管基底膜变厚,毛细血管变稀疏,常见在经常晒太阳、老化的皮肤部位)。
食物不耐受和慢性紫癜的关系值得注意,临床观察发现30%的患者有IgG介导的延迟性过敏反应,常见的致敏食物有乳制品、蛋类、坚果。
四、综合管理策略
- 营养调整:每天吃200g深色蔬菜,补充200mg维生素C,再吃点类黄酮类物质(比如花青素、槲皮素),能增强毛细血管的韧性。
- 运动建议:推荐游泳、八段锦这类对身体冲击小的运动,避免对抗性或剧烈运动,防止外伤出血。
- 用药注意:不要用环氧化酶抑制剂(比如阿司匹林)、P2Y12受体拮抗剂这类抗血小板药,中药要避开活血化瘀的成分。
- 定期检查:要定期查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血管脆性试验,及时了解身体情况。
- 及时就医:如果新出现的紫癜一直不好、出血范围扩大还伴有38.3℃以上的发热,或者有血尿、黑便等内脏出血的情况,要赶紧去医院。
记出血日记能帮助追踪诱因和评估效果,建议记录每天的活动强度、吃了什么、出血的部位和分级(按WHO的出血分级标准)。通过规范管理,每年的出血事件能减少65%,生活质量会明显改善。
总的来说,紫癜的发生和血小板、凝血因子、血管壁的问题都有关系,只要针对性地调整生活方式、定期检查,就能有效控制病情,减少出血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