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内侧突然长出无痛的肿物,是很多人都遇到过的情况,其中黏液腺囊肿占了85%左右。这类囊肿其实是唾液腺导管堵塞,导致黏液积在里面形成的,接下来我们从发病原因、怎么判断、如何治疗预防给大家讲清楚。
为什么会得黏液腺囊肿?先看嘴唇的结构
嘴唇内侧的黏膜上有很多小唾液腺,这些腺体的分泌导管很细,特别容易受到机械刺激。如果导管因为被牙齿咬到、炎症等原因受损,黏液就会漏出来,慢慢形成假性的囊腔——这就是黏液腺囊肿。
数据显示,72%的囊肿长在下唇,就是因为下唇最容易被牙齿咬到;根据囊肿深度,还能分成浅表型(在黏膜下层,更常见)和深部型(累及肌肉层)。
哪些情况会诱发囊肿?
- 总咬嘴唇或被碰到
反复咬嘴唇是最主要的原因,63%的囊肿是因为牙齿咬到导致导管断裂;戴牙套的人因为矫治器摩擦唇部,发病率是普通人的2.8倍。 - 口腔卫生差
如果不认真刷牙,牙周的细菌会顺着导管往上跑,引起感染,导致导管分泌黏液的功能异常——牙菌斑越多,越容易引发慢性炎症。 - 天生导管窄
大概5%的人天生唾液腺导管比较细,这类人囊肿复发率比导管正常的人高40%。
怎么判断是不是黏液腺囊肿?要警惕这些信号
典型的黏液腺囊肿是直径2-10毫米的半透明肿块,摸起来有点弹性,像里面装了水,而且不疼。但如果出现这几种情况,一定要注意:
- 2周内一直变大(风险是普通情况的6.2倍);
- 表面发红、摸起来疼(说明感染了);
- 摸起来硬邦邦的,或者底部固定不动(要排除肿瘤);
- 一次长了多个囊肿(可能和全身疾病有关)。
得了囊肿怎么办?分情况处理
- 小囊肿先观察(直径小于5毫米)
用温盐水漱口(0.9%的氯化钠溶液,温度40℃左右),每天4次,帮助局部血液循环;别吃辣的、硬的等刺激性食物,观察不超过4周。 - 门诊简单处理
找专科医生用针把囊肿里的液体抽出来,再在局部涂消炎的药膏(比如氯己定凝胶)——别自己挤! 自行挤压会让感染风险高3.5倍。 - 物理治疗微创消囊肿
半导体激光治疗(波长810纳米)能微创消除囊肿,术后复发率只有5%-8%,但要控制好能量(300-500毫瓦/平方厘米)。 - 反复复发就做手术
如果一年复发3次以上,建议做腺体摘除手术——在局部麻醉下做袋形缝合,术后疤痕能控制在1毫米以内,几乎看不出来。
怎么预防?做好这3点
- 吃饭慢一点,少吃硬的
细嚼慢咽(每口嚼15-20次),用勺子帮忙吃饭,减少唇部被牙齿咬到的机会;硬的食物(比如坚果、脆骨)占比别超过30%。 - 认真刷牙,清洁唇内侧
用改良Bass刷牙法(刷毛45度角刷牙龈沟),特别注意刷嘴唇内侧的黏膜;后牙区用牙间刷清洁,能比普通刷牙多清除40%的牙菌斑。 - 多让唾液“冲一冲”导管
嚼无糖口香糖能促进唾液分泌,研究发现这样能让黏液腺导管的冲洗频率增加2倍;每天喝1500-2000毫升水,保持口腔湿润。
小朋友的囊肿要更小心
8岁以下的孩子首选保守治疗——因为他们的唾液腺再生能力强,60%的囊肿能自己消失。除非必须,别轻易做手术,避免影响颌骨发育。
最后要提醒的是:如果肿物超过14天还没消,一定要去看口腔颌面外科!医生会通过触诊、高频超声(10-15兆赫探头)检查,必要时做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确诊。所有治疗方案都要听专科医生的,别自己瞎试!
其实黏液腺囊肿不算严重,但早发现早处理,才能避免反复折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