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左侧上下颌的智齿同时开始生长时,约62%的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口腔不舒服,比如疼、肿或者胀。这种同时萌发的情况,因为智齿位置特殊(靠口腔最里面)、日常清洁难度大,容易引发一系列问题。下面结合临床情况,说说它可能带来的风险和应对方法。
为什么会疼?还会发炎?
智齿长出来时的疼,主要是牙胚突破牙槽骨时的压力刺激到周围组织。如果左侧上下智齿一起长,因为下颌神经分支的交叉影响,很多人会出现“放射性疼”——不仅智齿附近疼,连耳朵旁边、太阳穴都跟着疼。临床观察发现,约78%的人刚开始长的时候,咬东西会特别疼,嚼硬一点的食物时,疼的程度可能比平时重3-5倍。
牙龈发炎更常见,主要和细菌、食物残渣堆积有关。智齿和旁边第二磨牙之间的缝隙像“楔子”,很容易卡脏东西,这里的菌斑滞留率高达89%。如果牙龈盖过了智齿牙冠的2/3以上,还会形成一个超过4mm深的“盲袋”——里面缺氧,刚好给产黑色素拟杆菌这类致病菌提供了繁殖环境,一不注意就会发炎红肿。
智齿会把旁边的牙“挤歪”吗?
会的。智齿萌发时产生的压力能达到0.8-1.2牛/平方厘米(相当于轻轻按一下,但持续时间很长)。用三维模型测过,要是智齿和第二磨牙成30度角,它的侧压力会让邻牙每年往牙冠方向移0.3-0.5毫米——虽然看起来少,但慢慢积累下来,会让牙列更挤(拥挤度增加12%-15%),甚至影响正常的咬合关系,比如原本整齐的牙变得歪歪扭扭。
为什么智齿区总刷不干净?
解剖结构决定的。下颌智齿靠后的那面,离下颌升支前缘平均只有12.7毫米,普通牙刷头根本伸不到最里面,清洁效率只有前牙区的58%。就算用了牙间刷,清洁效率能提到76%;用冲牙器的话,调到50psi水压(中等强度),能清掉盲袋里62%的细菌膜,但还是比前牙区难清洁。
遇到问题该怎么处理?
1. 疼得厉害时先缓解(急性期处理)
- 冷敷:用0.9%的氯化钠溶液冻成湿毛巾(或者冰袋裹薄布),每次敷15分钟,每2小时敷一次,能减轻肿和疼;
- 局部冲洗:用0.12%的氯己定溶液冲盲袋,能减少里面47%的细菌,缓解发炎。
2. 学会正确清洁智齿
- 刷牙:用改良巴氏刷牙法——牙刷和牙面呈45度角,小幅度水平颤动,每次不超过2颗牙的宽度,重点刷智齿和第二磨牙之间的缝隙;
- 牙缝刷:选和自己牙缝大小匹配的(直径0.6-1.5毫米),伸进智齿旁边的缝隙里刷,能清掉牙刷碰不到的残渣。
3. 定期拍片监测
建议每年拍一次曲面断层片(全景牙片),看看智齿长的角度有没有变。如果智齿阻生角超过45度,或者旁边牙的牙根吸收了1/3,就得赶紧找医生评估要不要处理。
4. 什么时候需要拔牙?
- 冠周炎一年犯3次以上;
- 旁边的牙前后倾斜超过25度;
- 智齿长得太歪(角度小于60度)、咬不到对颌的牙,或者根本刷不干净。
拔牙前要做下牙槽神经管的CT三维重建,测测神经管和牙根的最近距离,避免伤到神经。
最后要提醒的是,不是所有智齿都要拔,但能保留的智齿得满足三个条件:长的角度超过60度、咬合面能碰到对颌的牙、日常容易清洁(清洁便利度指数≥2级)。到底要不要拔,得结合拍片结果、自己的症状(比如疼不疼、肿不肿)和平时的口腔清洁能力来判断——建议刚出现不舒服(比如轻微疼、刷牙刷不到)就找牙医评估,别等问题变严重了再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