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现,针对确诊心脏病患者的维生素D摄入量进行个体化调整,可大幅降低心脏病发作风险。研究表明,应根据患者血液水平定制维生素D剂量,而非沿用目前普遍采用的"一刀切"式统一剂量方案。
维生素D主要通过皮肤接触阳光合成,作为一种激素,其对炎症调节和心脏健康的积极作用已被广泛认知。全球范围内维生素D普遍不足与心脏病负担日益加重的现状,凸显了采取简单、经济有效的干预措施以降低死亡风险的紧迫性。
尽管低维生素D浓度与不良心脏病后果相关,但此前干预研究结果始终不一致。如今,科学家呼吁将维生素D摄入量个体化作为降低心脏病风险的关键策略。"我们的结果表明,根据血液水平针对性补充维生素D,能显著降低后续心脏病发作风险,"山间健康医疗机构流行病学家海蒂·T·梅博士表示。作为2025年美国心脏协会科学会议研究报告的作者,她强调:"这种方案需要采用区别于传统固定剂量模式的个性化、严密临床规程。"
研究人员建议建立严格监测机制,每三个月调整一次维生素D补充剂量。最新临床试验对犹他州山间医疗中心630名确诊急性心脏病的成年参与者进行了为期六年的跟踪研究,平均随访期略超四年,其中近半数患者有既往心脏病发作史。
研究显示,超过85%的参与者初始维生素D水平低于40纳克/毫升,表明该人群普遍存在维生素D不足。研究人员将参与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且不管理维生素D水平;治疗组则通过定期血液检测进行个体化激素剂量调整,确保安全达到40纳克/毫升以上阈值。
科学家发现,相较于对照组,治疗组复发性心脏病发作风险降低52%。该效果规模创下近期维生素D心血管研究的显著记录。不过研究人员提醒,医生需谨慎看待该发现,因其尚待更大规模的同行评审试验验证。尽管如此,他们认为这些数据可能为聚焦营养优化的心脏病预防策略开辟新途径。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