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居住地可能不仅影响生活方式——更可能正在塑造你的大脑。
一项新研究表明,居住在经济与环境负担较重社区的人群,即使症状尚未显现,已出现可测量的痴呆症风险生物标志。研究人员通过脑部扫描和血液检测,揭示了与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疾病相关的生物学变化。
这项由维克森林大学医学院主导的研究揭示了一个严峻现实:社会脆弱性、环境不平等和经济困难不仅影响日常生活——它们可能直接塑造大脑本身。这是首次将基于地域的社会因素与痴呆症生物标志物建立如此详细的关联,为社区条件如何深度影响长期认知功能提供了确凿证据。
研究团队分析了维克森林阿尔茨海默病研究中心“健康大脑研究”中679名成年人的数据,将参与者脑健康状况与三项国家级指标交叉比对:区域剥夺指数、社会脆弱性指数和环境正义指数。结果显示,居住地可能在大脑结构上留下持久的生物学印记,尤其在历史上服务不足的社区中更为明显。
社区压力与大脑结构差异
研究指出,来自高负担社区的居民表现出明确的痴呆症相关生物标志,包括大脑皮层变薄、提示血管疾病的白质异常,以及脑血流减少或不均。《ScienceDaily》报道称,这些特征均与长期认知能力下降和记忆力减退密切相关。
首席作者、第六年医学博士生苏达山·克里希纳穆尔蒂(Sudarshan Krishnamurthy)指出,该研究是首批将社会环境压力源与神经退行性疾病高级标志物直接关联的研究之一。资深作者、维克森林大学副教授蒂莫西·休斯(Timothy Hughes)补充道,这些发现强化了先前研究结论:社区条件会显著影响大脑功能。
非裔社区承受不成比例的影响
研究显示,非裔参与者更易呈现社区劣势与痴呆症相关脑部变化的强关联。《SciTechDaily》指出,这些社区常面临更高水平的环境污染、住房不安全,以及营养食品和医疗服务获取受限等问题。这些累积因素似乎加深了压力对大脑的生理影响。
这种种族差异在脑成像结果中最为显著:高脆弱性邮编区域的参与者表现出更明显的脑血流减少和更严重的结构退化。作者强调,这表明历史不平等与生物风险存在叠加效应。
呼吁解决系统性条件
研究人员强调,仅靠个人生活方式选择不足以缓解这些影响。克里希纳穆尔蒂表示,改善社区基础设施——例如清洁空气倡议、公平住房政策和医疗服务可及性——对群体层面的大脑健康保护可能至关重要。
发表在《阿尔茨海默病与痴呆症:行为与老龄化社会经济学》期刊上的这项研究,呼吁公共卫生策略转向。它主张不应仅关注个人干预,而需解决塑造健康结果的广泛系统与结构,这反映了科学界日益形成的共识: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绝非边缘问题,而是疾病预防的核心所在。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