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一项新研究指出,血清素类抗抑郁药的疗效可能与患者的居住环境相关。对于服用此类药物的抑郁症患者而言,生活在人口密度较低区域与更健康的注意模式相关——这是该疾病的关键行为标志。研究团队提出,此类环境中较少的不可避免社交接触及降低的整体感官刺激,可能与药物产生有益互动从而促进心理健康。该研究发表于《认知与情绪》期刊。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精神障碍,以持续悲伤、兴趣丧失和精力减退为特征。全球约5%的成年人受此困扰,每年有超过70万人死于自杀,其中抑郁症是主要诱因之一。
抑郁症治疗通常采用心理疗法、药物或两者结合。血清素类抗抑郁药是主要药物类别,通过提升大脑血清素水平发挥作用。然而此类药物疗效因人而异,相当数量的患者无法实现完全缓解。首席作者卡里·博世及其同事试图探究药物效果是否受患者环境影响。
研究团队考察了居住环境是否调节抗抑郁药对注意偏向的治疗作用。抑郁症患者常表现出负面注意偏向,即更关注负面情绪线索(如悲伤或愤怒表情)而非积极线索。作者重点分析患者居住区人口密度是否影响这种注意偏向。
研究对象来自持续进行的"心智设定研究队列"(测量神经发育与应激相关精神障碍的新维度),共140名抑郁症患者。其中约49%为女性,平均年龄40岁。参与者分为两组:71人服用血清素类抗抑郁药,69人未服用;约10%的非血清素类药物使用者服用其他精神类药物。
参与者完成抑郁症状评估并接受眼动追踪测试。测试中同时展示四张面部表情图片(愤怒、悲伤、快乐、中性),要求自由观看。研究人员记录注视时长及回视次数以评估注意偏向,并通过邮编确定其居住区人口密度。
结果显示:总体而言,低人口密度区域的参与者更倾向长时间注视积极与中性表情。药物与环境存在特定交互作用:在高密度区域,服用血清素类抗抑郁药的患者总注视时长显著长于未服药者。最显著发现体现在回视模式上:服药患者中,低密度区域者更频繁回视积极与中性表情——这是更健康的模式;而高密度区域者则失去这种积极偏向,转而更多关注愤怒表情。未服药患者未呈现此规律。据此,作者认为稀疏环境可能具有保护效应,能增强药物对注意模式的正常化作用。
研究团队总结道:"较低频率的强制社交接触及减弱的感官刺激,特别是与血清素类抗抑郁药联用时,可能有益心理健康。这些发现促使我们重新思考抑郁症药物治疗时应将患者环境纳入处方考量。"
该研究揭示了环境与精神健康的深层关联。但由于非对照实验设计,无法确立直接因果关系。研究人员基于患者既用药情况分析,故观察到的差异可能源于影响处方决策的其他因素,而非药物本身效果。
论文《低人口密度与服用血清素类抗抑郁药的抑郁症患者更积极的行为内表型相关》由卡里·博世、迪尔克·舒伯特、朱迪思·R·洪伯格、因迪拉·滕多尔卡尔、菲利普·范艾恩德霍文、马洛斯·J·A·G·亨肯斯及詹娜·N·弗赖森共同撰写。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