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英格兰首席医疗官克里斯·惠蒂在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发表演讲时指出,由错误信息引发的挫折只是暂时的,证据与数据终将重建公众信心(该演讲主题为"健康领域错误信息的历史")。这些观点恰可应用于本周发布的一项新研究——快速综述证实,特朗普总统关于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美国品牌名为泰诺)的耸动言论毫无依据。特朗普曾声称孕妇服用扑热息痛导致近年来自闭症诊断率异常飙升。
一支国际研究团队现已针对该问题展开证据审查。他们认为现有研究质量低下或仅为初步观察性研究,特朗普的主张站不住脚。研究建议孕妇不应避免使用扑热息痛。值得注意的是,某些声称存在关联的研究可能受"指征混杂"干扰:换言之,即使孕期并发症增加属实,其根源更可能是孕妇服药所针对的疾病本身,而非扑热息痛。
但医学期刊发表的严谨研究真能压制特朗普散布错误信息的言论扩音器吗?可能性微乎其微。部分症结在于医学出版界正遭遇可信度危机。这个曾建立在透明与信任基础上(至今仍依赖这两大支柱)的体系,如今亟需强化投稿前诚信核查与内容诚信团队。全球各地可疑研究如洪水般涌向期刊,使其不堪重负。
加强审查
错误信息与学术不端均非新现象,但人工智能和"论文工厂"的出现使作者更易实施不端行为,而出版方面对海量潜在违规案例则难以应对。我们管理学术不端的能力已濒临崩溃。自动化投稿前检查虽有帮助,却远非万无一失,这迫使负责任的期刊思考如何优化出版前后同行评审,并推动更大透明度。
《英国医学杂志》仅接收约2%的投稿研究。约85-90%的论文未经同行评审即被拒稿或转投他刊。送审论文需经编辑、统计学家、同行评审专家及外部顾问严格审查。尽管如此,我们承认无法核实每篇论文的全部细节,仍需依赖作者及其机构的诚信。我们亦坦承可能出错——《英国医学杂志》或任何科学期刊都无法断言永不失误。此时透明与信任至关重要,却也存在天然局限。
为此,25年前我们增设了出版后审查机制:快速响应服务。该服务允许对已发表文章进行即时评议(但评议内容不得含侮辱性、法律风险或事实错误)。我们呼吁读者与作者善用此渠道,因我们无法追踪散见于网络及社交媒体的各类批评(亦不承诺监控)。
去年为强化出版后审查,我们实施强制性政策:要求所有发表研究共享代码,临床试验则须共享数据。该政策执行严格——已有论文因作者无法或拒绝共享数据而被拒稿,尽管此举看似严苛。
数据共享
在某些方面,强制数据共享政策已见成效。近期一篇关于"干细胞注射预防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研究论文,经出版后审查迅速引发对原始数据完整性的严重质疑。作者称系误传错误数据集所致。我们已针对该论文发布关注声明,内容诚信团队正彻查相关机构与监管方提交的广泛问题(远超数据范畴),待调查结束将决定后续行动。正当程序至关重要却耗时漫长,尤其在与机构及监管方协作时。
另一方面,该政策亦显失效。强制数据共享的初衷之一是形成威慑力,如今看来此希望已然落空。合理结论是:透明与数据共享本身不足以建立信任。我们正研究如何避免类似事件重演,明确需在出版前加强对原始数据的审查。同时显而易见的是——且始终如此——期刊无法独力赢得这场战役。
我们可对编辑提出更高要求,但其专长通常在于管理同行评审与评估研究方法,而非核查原始数据。我们也可苛求评审专家与统计学家,但时间从何而来?我们正向机构施压——但其往往受困于繁琐流程且立场冲突,而我们却要求其承担更大责任。或许应加强与监管方合作,尽管监管环境错综复杂。
能否另辟蹊径,借助精通数据缺陷与学术腐败识别的网络侦探之力?是否应彻底废除同行评审?(但此举难见实效)——例如多数预印本在投稿期刊前未经同行评审。更严峻的是,当大多数作者拒绝合理数据共享请求时(研究显示多数研究无可用数据),针对海量无数据研究我们又当如何?
我们同舟共济,欢迎各界建言。目标始终是为公众利益行动,设计更稳健的流程与创新方案,真正让证据与数据重建公众信任。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