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要点
- IB6高表达在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中普遍存在,表明其可能作为治疗靶点。
- BEACON研究使用了Tempus数据库中的匿名数据,通过免疫组织化学评估IB6表达。
- 75%的样本中发现IB6高表达,可能与KRAS和EGFR突变相关。
- 研究结果支持进一步研究IB6靶向治疗,特别是在腺癌中。
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中高水平的整合素β6(IB6)表明它可能成为治疗靶点。
2025年10月在德国柏林举行的欧洲医学肿瘤学会大会上,研究人员分享了BEACON研究的结果。这是首次在真实世界环境中观察整合素β6(IB6)在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IB6高水平在非小细胞肺癌中常见,特别是在非鳞状类型中。这些水平表明IB6可能是一个良好的治疗靶点。
IB6是一种跨膜粘附蛋白,与肿瘤进展和侵袭有关。在包括非小细胞肺癌在内的多种实体瘤中已记录到其过表达。随着IB6靶向治疗(尤其是sigvotatug-vedotin)进入3期临床试验,了解IB6的流行情况和临床相关性至关重要。
芝加哥拉什大学医学中心的杰弗里·博吉亚(Jeffrey Borgia)博士及其团队进行了BEACON研究,这是一项回顾性观察分析,使用了美国Tempus数据库中的匿名数据。符合条件的患者患有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组织样本于2019年5月后采集。IB6表达通过免疫组织化学进行集中评估,IB6高表达定义为≥50%的肿瘤细胞在≥2+强度下呈阳性。临床、人口统计学和分子数据从匿名电子健康记录中提取。
尽管该研究没有明确定义全面的治疗标准,但研究团队根据非小细胞肺癌中经常评估的几个关键分子特征对患者进行了表征。用于比较的分子特征包括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状态、KRAS突变状态(特别是G12C)、ALK融合状态和EGFR突变状态。这些是在BEACON研究中分析的生物标志物,以确定IB6状态是否与其他已知的疾病分子驱动因素相关。
筛选过程产生了200名符合资格标准的患者,其中70%患有非鳞状细胞癌。在181名有记录的IB6免疫组织化学表达的患者样本中,近75%观察到IB6高表达。从组织学角度来看,与鳞状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相比,IB6高水平更常出现在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
在将IB6状态与已建立的分子标志物进行比较时,研究表明PD-L1表达在两个IB6亚组中保持一致,ALK融合状态也是如此。KRAS G12C突变和任何EGFR突变在IB6高亚组中略高于IB6低亚组。作者指出,虽然PD-L1或ALK未观察到初始趋势,但IB6表达状态与KRAS和EGFR之间的潜在趋势可能值得进一步研究。
这些发现强化了早期商业样本研究的结论,表明IB6高表达在非小细胞肺癌中广泛存在,特别是腺癌。这种流行性支持了正在进行的IB6靶向药物开发的合理性。与KRAS和EGFR突变的潜在关联提出了引人入胜的问题,即IB6表达是否可能与已知的致癌驱动因素相交,值得进一步研究。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