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经常随手拿起一瓶含糖饮料,或是吃一包薯片当作零食?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超加工食品无处不在。然而,美国心脏协会发布的科学声明指出,高油、高糖、高盐的超加工食品是心脏代谢疾病、肥胖及全因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这就警示着我们,是时候重新审视自己的饮食习惯了。
超加工食品究竟是什么?如何识别?
超加工食品具有明显的工业加工特征。它们的成分添加十分复杂,经过一系列工业化流程制作而成。常见的典型产品有含糖饮料,比如可乐、果汁汽水等;加工肉类,像火腿肠、培根;还有速食面等。 要在日常生活中识别超加工食品,有一些具体的判断标准。你可以查看食品的成分表,如果其中添加剂数量较多,那很可能就是超加工食品。另外,看食品是否经过深度改造,例如原本的食物形态、性质发生了巨大变化,也能帮助判断。
超加工食品对健康危害的科学证据有哪些?
- 心血管疾病风险升高:研究数据显示,超加工食品会使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7% - 58%。这是因为超加工食品往往高盐、高糖,高盐会直接导致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担;高糖则会损害血管功能,影响血液正常流动,进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几率。
- 代谢紊乱机制:超加工食品容易导致血糖波动和胰岛素抵抗。当我们摄入这类食品后,血糖会迅速升高,身体为了降低血糖,会分泌大量胰岛素。长期如此,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就会出现胰岛素抵抗,增加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
- 全因死亡率关联:对比不同摄入量人群的死亡率,发现高摄入超加工食品的人群死亡率比低摄入人群高出21% - 66%。这说明长期大量食用超加工食品会产生累积效应,严重威胁身体健康。
- 其他风险:超加工食品还与肥胖、癌症、认知障碍等疾病存在流行病学证据。比如肥胖,超加工食品通常高热量、高脂肪,容易导致热量摄入过多,引发肥胖问题。
常见误区与伪科学该如何辟谣?
- 误区1:偶尔吃超加工食品无害:很多人觉得偶尔吃一次超加工食品没什么大不了,但实际上风险是随摄入量逐步增加的。即使是偶尔吃,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病风险,就像剂量 - 反应关系一样,吃的越多,风险越高。
- 误区2:依赖“低脂/无糖”标签:一些食品标注“低脂”或“无糖”,但实际上可能含有替代糖分,如高果葡糖浆,它的危害并不比普通糖小;还有可能含有反式脂肪,会增加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 误区3:天然成分等于健康:有些超加工食品添加了维生素,但整体营养价值仍然很低。比如某些添加了维生素的饮料,同时含有大量的糖分和添加剂,不能因为有天然成分就认为它健康。
从“认知”到“行动”,有哪些替代方案?
- 饮食转型策略:
-
核心原则:以全食物替代超加工食品。全食物包括蔬菜、全谷物、未加工蛋白质等。饮食中碳水化合物比例应控制在45% - 65%、蛋白质10% - 35%、脂肪20% - 35%。
- 场景化替代方案:
-
办公室零食:可以选择坚果和水果,如杏仁、腰果搭配苹果、香蕉,它们富含营养,能提供饱腹感,而不是吃薯片这类超加工食品。
- 快餐替代:自制沙拉是个不错的选择,用生菜、黄瓜、番茄等蔬菜,搭配鸡肉、虾仁等蛋白质,再加上一些橄榄油和醋调制的酱汁,既健康又美味,替代冷冻快餐。
- 甜品替代:用希腊酸奶搭配浆果,如蓝莓、草莓,替代含糖蛋糕。希腊酸奶富含蛋白质,浆果富含抗氧化物质,比含糖蛋糕健康得多。
-
-
- 烹饪技巧:在烹饪时,可以用橄榄油替代起酥油,橄榄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血管健康有益。还可以自制调味酱,减少添加剂的摄入,比如用柠檬汁、蒜末、橄榄油自制沙拉酱。
特殊人群有哪些针对性建议?
- 儿童与青少年:儿童期摄入超加工食品与肥胖、血压升高存在长期关联。家庭可以采取一些干预方案,比如限制购买超加工食品,培养孩子对烹饪的兴趣,让他们参与到健康饮食的制作过程中。在学校午餐选择上,尽量选择营养均衡的食物。
- 职场人群:职场人群常常面临“时间不足”的问题。可以设计5分钟健康早餐,如燕麦粥加鸡蛋,简单又营养。办公室健康零食清单可以准备一些坚果、水果干等,随时补充能量。
政策与个人如何协同作用?
- 政策层面:国际上有一些成功案例,如墨西哥、智利实施的正面包装标签、含糖饮料征税等干预措施,有效减少了超加工食品的消费。这些政策可以引导消费者做出更健康的选择。
- 个人行动:
-
阅读成分表时,要学会识别一些关键词,如“麦芽糊精”“氢化植物油”等,它们可能代表着超加工食品或不健康的成分。
- 建立“21天减加工挑战”,逐步用天然食品替代超加工食品。可以准备一个自我监测表,记录每天超加工食品的摄入情况,激励自己坚持健康饮食。 超加工食品对全生命周期健康都有着严重威胁。个人选择与社会政策结合至关重要。我们要从日常饮食细节入手,通过可操作的替代方案逐步改善饮食习惯,降低慢性病风险,提升长期健康水平。让我们行动起来,告别超加工食品,拥抱健康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