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体检的日益普及,甲状腺结节这个词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很多人在拿到体检报告,看到“甲状腺结节”这几个字时,心里都会“咯噔”一下,陷入焦虑和担忧。陆军军医大学徐琰医生指出,并非所有的甲状腺结节都需要治疗,网传的“散结”方法也存在风险。所以,我们要科学认知甲状腺结节,做好定期随访和个性化管理,避免过度焦虑,更不能轻信偏方。
甲状腺结节是什么?如何准确诊断?
甲状腺结节的形成原因有很多,遗传因素会让一些人天生就有较高的患病风险;碘摄入异常(过多或过少)都可能影响甲状腺功能,从而引发结节;头颈部放射线暴露史也会增加患病几率。甲状腺结节有良性和恶性之分,良性结节通常生长缓慢,不会侵犯周围组织;而恶性结节则具有侵袭性,可能发生转移。
诊断甲状腺结节需遵循规范流程。临床触诊是医生通过触摸初步判断结节大小和质地。超声检查尤为重要,通过TI-RADS分类可评估结节的恶性风险。甲状腺功能检测(包括TSH、T3、T4等指标)能反映甲状腺功能状态。当超声无法明确结节性质时,需进行准确性较高的细针穿刺活检,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公众对甲状腺结节存在认知误区:一是认为所有结节都必须消除,实际上多数良性结节无需干预;二是迷信保健品能散结,这种做法缺乏科学依据且可能增加健康风险。
得了甲状腺结节,怎么治?日常咋管理?
治疗方案需个体化制定。手术适用于恶性结节、有压迫症状或快速生长的结节。微创治疗(如射频消融)需严格把握适应证,必须在明确结节性质后实施,且存在一定局限性。不同治疗方案各有利弊,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选择。
日常管理需注意:
- 饮食调整:沿海地区居民需控制碘摄入,缺碘地区应适量补碘。避免辛辣食物和加工食品。
- 生活习惯:减少头颈部放射线暴露,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压力。
- 心理调节:通过正念冥想、规律运动缓解焦虑,情绪波动可能影响甲状腺功能。
- 术后护理:手术治疗需术前禁食,术后注意伤口护理;微创治疗后需密切观察身体反应。
随访监测怎么做?长期健康咋管理?
根据结节性质制定随访计划:良性结节建议每6-12个月超声复查,重点关注甲状腺功能指标变化。恶性结节需警惕淋巴结转移等并发症,若出现压迫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期间避免剧烈运动。
长期健康管理建议:
- 使用饮食记录表监控碘摄入
- 制定规律运动计划
- 设置药物提醒避免漏服
遵循“科学管理四原则”——理性认知、规范诊断、精准治疗、持续监测,通过专业评估和健康生活方式调整,完全能够实现长期健康目标。切忌盲目跟风治疗,科学应对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