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京积水潭医院发布了肌少症健康警示,为老年健康敲响了警钟。肌少症是一种老年人全身性骨骼肌疾病,核心特征为肌肉量减少、脂肪堆积以及功能衰退。数据显示,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约30%,80岁以上人群更是高达50%。它会导致跌倒、骨折、慢性疼痛等问题,还会使死亡率升高。医院最新研究成果表明,肌少症与脊柱支撑力下降、身体前倾姿势形成等全身性问题密切相关,对老年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肌少症危害多,全身影响知多少
- 跌倒骨折风险高:肌少症会降低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让老年人更容易跌倒。其中,髋部骨折被称为“人生最后的骨折”,死亡率和致残率都很高。有数据显示,髋部骨折后1年内的死亡率可达20% - 30%,致残率更是高达50% - 70%。
- 脊柱问题与慢性疼痛:肌肉减少会使脊柱支撑力不足,身体容易前倾,进而导致肌肉疲劳和慢性腰背疼痛。而且,这种疼痛会形成恶性循环,让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
- 全身系统性影响:医院研究发现,肌少症会与糖尿病、慢阻肺、心衰、肾病等慢性疾病相互作用,加剧功能退化,增加治疗难度。
- 影响生活质量与寿命:肌少症会导致老年人住院率上升,生活能力下降,对独立生活能力和预期寿命产生长期负面影响。
早期诊断有难题,创新指标来助力
- 传统诊断有局限:过去单纯依赖肌肉面积评估肌少症存在不足,无法捕捉肌肉脂肪化等隐匿性变化,容易导致漏诊。
- 肌肉密度指标优势大:北京积水潭医院放射科与创伤骨科合作研究发现,肌肉密度是更敏感的诊断指标,能早期识别脂肪浸润,为精准干预提供指导。
- 多维度评估方案:结合影像学检查(如CT)和体能测试(握力、步速),可以更全面地评估老年人的肌肉状况,及早发现风险。
营养运动双管齐下,对抗肌少症有策略
- 营养优化方案
- 蛋白质摄入要达标: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应达到1.0 - 1.5克/公斤体重,且优质蛋白(如鱼、蛋、乳清蛋白)占比要超过50%,并均衡分配到三餐中。
- 补充维生素与矿物质:维生素D和钙与肌肉功能密切相关,建议通过日晒或补充剂维持血清维生素D水平≥30ng/mL。
- 运动训练方案
- 阻抗训练优先选:像坐位抬腿、静力靠墙蹲、弹力带拉伸等动作,能有效改善肌肉力量和功能。
- 把握运动频率与时长:每周运动≥3次,每次20 - 30分钟,同时结合平衡训练(如太极),可降低跌倒风险。
- 个性化干预建议:对于有关节炎、骨质疏松等不同健康状况的老年人,需要调整运动方案,避免损伤。
慢性病与肌少症共舞,多病共管有路径
- 双向影响需重视:以糖尿病为例,高血糖会加剧肌肉分解,而肌少症又会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形成代谢紊乱循环。
- 团队协作模式:根据“老年人肌少症门诊管理规范”,联合营养科、康复科、专科医生,为老年人制定个体化饮食与运动计划。
- 社区预防网络建设:参考积水潭医院的“社区老年人肌骨健康队列研究”,推广定期肌骨筛查、家庭适老化改造(如防滑设施)及邻里互助监督机制。 肌少症危害大,干预窗口期很重要。老年人及家属应主动关注肌肉健康,通过定期体检、科学饮食和规律运动延缓疾病进展。早期干预能降低骨折风险、提升生活质量。从今天起,为父母或自己制定一份肌肉养护计划,让晚年生活更有尊严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