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虽已通过世卫组织消除疟疾认证,但近期通报显示,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持续存在,归国人员因认知不足导致病情延误的情况仍需警惕。疟疾通过按蚊叮咬传播疟原虫,输入病例可能引发继发传播,恶性疟还存在重症化威胁。而且我国境内按蚊广泛分布,防控意识可不能松懈!
疟疾输入性风险的三大关键问题与应对策略
归国人员对疟疾认知不足导致延误治疗
在输入病例中,不少患者把疟疾症状误判为感冒或普通发热,完全忽视了境外旅居史的关联性,从而导致确诊滞后。就拿恶性疟来说,从发热到重症有72小时的黄金治疗窗口期,一旦错过,后果不堪设想。公众对疟疾症状,像周期性寒战 - 高热 - 大汗三联征的识别率很低,对“输入性传染病需主动申报”的意识也很薄弱。 应对方法如下:
- 出行前准备:通过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获取疟疾高发区地图及症状指南。
- 归国后注意:归国后1年内出现发热,要主动告知医生旅行史。
- 高风险地区返程者:可自测疟疾快速检测试纸。
按蚊媒介与疟原虫的潜在传播链风险
按蚊吸血时会将疟原虫子孢子注入人体,然后在肝细胞内增殖,再进入红细胞引发症状。要是患者未得到治疗,按蚊再次叮咬就可能形成本土传播。有数据显示,我国南方省份按蚊密度高,疟疾复发风险也相对较高。 防控措施有:
- 医学追踪:疟疾高发区归国人员应主动接受28天医学追踪。
- 物理防护:居住地存在按蚊区域需使用驱蚊剂、蚊帐等物理防护。
- 蚊媒监测:疾控部门加强输入病例所在社区的蚊媒监测。
药物预防与应急治疗的科学使用
- 预防策略:高风险地区长期驻留者需遵医嘱服用预防性药物,如出发前2周开始服用氯喹或多西环素等。旅行者可携带青蒿素类应急药物,但在耐药性地区需联合用药。
- 误区警示:自行滥用抗疟药可能引发肝肾损伤,一定要在专业机构指导下用药。
疟疾症状识别与就医流程指南
症状分级预警系统
- 轻度阶段:先是间歇性寒战,持续10 - 15分钟,接着高热可达40℃,然后大汗后体温骤降,周期约48小时。
- 重症信号:持续呕吐、意识模糊、黄疸、呼吸困难,这些都提示可能是脑型疟或急性肾衰竭。
- 自测工具:药店的疟疾检测试纸,使用时先消毒指尖,用采血针采血,将血滴在试纸指定区域,加入缓冲液,等待结果。若呈阳性,需立即送医。
就医流程标准化建议
- 步骤1:发热伴境外旅居史者,就诊时主动提供具体国家/地区名称、返境时间(精确到周)以及是否被蚊虫叮咬记录。
- 步骤2:要求医生进行厚血膜镜检 + 快速抗原检测双重确诊。
- 步骤3:重症患者需转诊至具备疟疾救治资质的三甲医院ICU。 输入性疟疾防控需要个人、医疗机构、疾控部门形成闭环管理,“早识别、早报告、早治疗”对阻断传播链至关重要。呼吁大家将疟疾防治纳入跨境健康风险管理常规流程,通过科学预防降低输入病例引发本土传播的可能性。国家卫健委国际旅行卫生咨询电话及相关信息可通过官方渠道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