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宁波46岁的冯先生遭遇了一场健康危机。过去两年,他频繁发热时便自行服用含金刚烷胺的复方感冒药,既未遵医嘱,也忽视了药物说明书上的禁忌提示。3个月前,他开始出现四肢高频震颤等不适症状,却未予以重视,近半个月病情迅速恶化,出现无法行走及语言障碍等情况。入院检查发现,其血液中金刚烷胺浓度超标,确诊为药物中毒引发的不可逆神经损伤。这一事件为公众滥用复方感冒药敲响了警钟。
金刚烷胺:作用与滥用风险并存
金刚烷胺是一种抗病毒药物,能抑制流感病毒的复制。然而,它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影响,长期或超量使用会引发震颤、肌无力等毒性反应。而且,它的代谢半衰期长,容易在体内蓄积,肝肾功能不全的人使用风险更高。冯先生在两年内持续服用含金刚烷胺的复方感冒药,没有考虑药物成分叠加效应,致使金刚烷胺在体内逐渐积累。早期的震颤等轻微症状被他误认为是感冒后遗症,从而延误了干预的最佳时机,最终造成神经通路不可逆损伤。医生提醒,金刚烷胺并非退烧首选药物,对普通感冒病毒(如鼻病毒)也无效,临床仅推荐用于特定流感治疗,且需严格控制疗程,儿童、孕妇及老年人群尤其要谨慎使用。
复方感冒药:成分复杂,用药误区多
多数感冒药含有退热、抗过敏、镇咳等复合成分,像对乙酰氨基酚、伪麻黄碱等。金刚烷胺作为抗病毒成分,常被人们误认为能"增强疗效",但实际上其适用范围有限。冯先生就认为"多成分药物见效快",忽视了单成分药物的精准治疗原则。调查显示,约30%的患者存在"症状未缓解即叠加用药"的行为,这不仅增加了肝肾负担,还提高了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专家强调,普通感冒是自限性疾病,合理用药应以缓解症状为目标。如果发热超过3天或伴随呼吸困难,应及时就医,而不是自行延长药程。服用复方药物时,一定要核对成分表,避免重复用药,比如同时服用两种含对乙酰氨基酚的药物。
药物滥用:神经毒性危害大
金刚烷胺会干扰神经递质(多巴胺、谷氨酸)的平衡,导致基底神经节异常放电,引发类似帕金森病的运动障碍,冯先生的震颤与步态失衡就是典型表现。研究表明,持续高浓度的金刚烷胺会破坏神经元线粒体功能,造成轴突退化。冯先生的肌电图检查证实其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显著下降,康复难度极大。老年人代谢能力减弱,儿童血脑屏障发育不全,都是高风险群体。医生建议,65岁以上患者应避免使用含金刚烷胺的复方感冒药,改用单一成分退热剂并缩短疗程。
用药安全:需多方协同保障
在个体层面,推广"用药四步法"——确诊病因、核对成分、控制剂量、关注副作用。例如,体温38.5℃以下优先采用物理降温,避免"发热即服药"的惯性思维。医疗系统也需优化,药店应严格执行处方药管理,对复方感冒药设置购买提醒,如张贴"含金刚烷胺慎用"标识。社区医院可开展"用药安全讲座",针对慢性病患者加强药物相互作用教育。此外,呼吁药监部门修订复方感冒药说明书,强制标注"禁用人群"及"神经毒性风险",推动药店药师提供用药咨询,减少非必要处方外流。
冯先生的案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大家要主动学习药物知识,就医时明确告知用药史,将"遵医嘱"落到实处,避免"小感冒引发大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