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朝阳区一位82岁的彭大爷在路边聊天时,因服用降压药后突发晕倒。双龙阁烤鸭店员工、保安和社区工作人员迅速展开救助,联系家属、拨打120,最终老人转危为安。此事引发了公众对老年人突发健康问题应对的关注。
老年人为何会突发晕倒?风险有多大?
老年人突发晕厥的情况并不少见,从彭大爷的案例来看,有几个典型诱因。首先是药物副作用,降压药过量或服药时间不对,会让血压突然降低,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就像彭大爷,服药后没好好休息就出门,很可能因为体位性低血压而晕倒。其次,慢性病叠加风险也不容忽视。老年人常患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药物相互作用或者血糖波动,会加大晕厥风险。有数据显示,60岁以上人群因药物副作用导致的急诊比例达23%。最后,生理退化也有影响,内耳平衡系统衰退、神经反应变慢,让老年人跌倒后容易发生骨折、颅脑损伤等二次伤害,彭大爷头部磕伤就是例子。
当老人出现头晕、视物模糊、恶心等症状时,可能是即将晕厥的信号;要是出现意识丧失、呼吸减慢、皮肤湿冷,那就是危急信号,要马上急救。彭大爷流涎、失禁的症状,可能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或脑缺氧有关,要和中风、癫痫等急症区分开。
老人晕倒,现场急救怎么做?避开这些误区!
遇到老人晕倒,正确的处置流程很关键。第一要营造安全环境,移除周围尖锐物品,避免二次损伤,就像大家保护彭大爷头部那样。第二是做好体位管理,如果没有脊椎损伤风险,把老人侧卧,防止呕吐物窒息,林均达扶住老人双肩的做法就符合这个原则。第三要监测生命体征,检查呼吸、脉搏,记录意识变化,比如关注彭大爷从清醒到虚弱的过程。最后要紧急联络,优先拨打120,查找患者随身携带的医疗信息卡,社区人员联系家属的做法有效缩短了急救响应时间。
不过,现场急救也有一些常见误区。不要随意移动患者,不然可能加重骨折或内出血,像大家小心把彭大爷扶到椅子上就是正确做法。不要强行给意识不清的患者喂水或药物,容易引发窒息,烤鸭店员喂水时就得谨慎。还有,即使症状缓解了,也一定要送医排查病因,彭大爷失禁后及时送医,避免了脑缺氧恶化。
如何系统化管理老年人健康?这些策略请收好!
在个体层面,要做好药物精准管理,用分药盒记录用药时间,避免漏服或重复服药,像彭大爷就可以咨询医生,监测服药后血压。还要进行环境适老化改造,居家铺设防滑地砖、安装扶手,公共场所设置休息椅,烤鸭店提供椅子就是临时有效的措施。另外,要做好应急准备,让老人随身携带包含姓名、病史、紧急联系人的信息卡,社区人员通过卡片快速联系家属就是关键环节。
社区和社会也有很多可以做的。要普及急救技能,推广心肺复苏(CPR)和AED使用培训,提升公众应急能力。开展慢性病网格化管理,社区定期进行血压、血糖筛查,建立高危老人健康档案。还可以建设互助网络,比如像双龙南里社区工作人员主动巡查,扩展为“邻居结对”制度,降低独居老人风险。
政策方面,建议将老年人防跌倒纳入社区安全考核指标,推广“智能手环”实时监测生命体征,与急救系统联动。
彭大爷事件提醒我们,个体、社区、政策多方努力,才能更好防范老年健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