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作为全球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如同隐藏在女性健康道路上的“隐形杀手”。早期筛查就像是我们手中的“照妖镜”,能大大提高治愈率。然而,很多人对筛查方法存在不少误区。接下来,就为大家详细讲讲乳腺癌早期筛查的那些事儿。
乳腺癌早期筛查,为何刻不容缓?又有哪些误区?
近年来,乳腺癌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中国每年新增约42万例。早期筛查对于降低死亡率起着关键作用。“原位癌”就像是癌细胞还被“关在笼子里”,没有侵犯周围组织;而“浸润性癌”则是癌细胞已经“越狱”,开始侵犯周围组织了,筛查能及时发现“原位癌”,阻断它发展成“浸润性癌”。 不过,人们在筛查上存在不少误区。
- 误区一:自检能替代专业检查? 很多人觉得自己平时摸摸乳房,没摸到肿块就没事了。但其实自检只能发现较大的肿块,钼靶和B超却能检测到毫米级的钙化点或结节。
- 误区二:年轻女性不用筛查? 别以为年轻就和乳腺癌绝缘。25 - 30岁的高危人群,比如BRCA基因突变者,就需要提前筛查。
- 误区三:钼靶辐射大不敢做? 很多人担心钼靶的辐射,其实钼靶的辐射量约0.7mSv,远低于CT的10mSv,是比较安全的。而且《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显示,联合筛查(B超 + 钼靶)比单一方法可提升15%的检出率。
不同年龄段,乳腺癌筛查方案大揭秘!
不同年龄段的女性,筛查方案也有所不同。
- 基础筛查流程
-
30岁起常规人群:每年要进行一次由乳腺专科医生完成的临床触诊,还要做乳腺超声检查,这是因为中国女性乳腺致密性高,超声检查更合适。40岁后,每1 - 2年要加做钼靶摄影。
- 高危人群(家族史/基因突变):25岁起,每6 - 12个月要进行超声和钼靶检查,每年还要做一次乳腺MRI,它的灵敏度达90%,能弥补钼靶在致密乳腺中的不足。
-
- 自我检查指南:月经后第7 - 10天进行自我检查,先进行视诊,对着镜子双手撑高乳房,观察有无凹陷或皮肤变化;再进行触诊,指尖并拢以螺旋或垂直法覆盖整个乳房及腋下至锁骨区域。如果出现乳头溢液、橘皮样皮肤、持续疼痛等异常表现,要立即就医。
- 诊断流程详解:超声发现可疑结节后,会按BI - RADS分级决定下一步,比如4A级就需要穿刺活检。钼靶检查前不要穿塑身内衣,最好在月经后1周内进行。
筛查后,如何做好健康管理与风险防控?
筛查后,无论结果是阳性还是阴性,都要做好健康管理。
- 阳性结果应对策略:如果确诊,要在24小时内联系专科医院,明确病理分型,比如HER2阳性就需要靶向治疗。同时,不要被焦虑情绪左右,可以加入患者互助社群,还可以拨打国家癌症中心热线寻求心理支持。
- 阴性结果的持续管理
-
生活方式调整:饮食上,每日要摄入≥30g膳食纤维,像燕麦、芹菜都是不错的选择,还要限制酒精摄入,WHO建议女性每日不超过1杯。运动方面,每周要有150分钟的中强度运动,比如快走,能降低雌激素水平。
- 环境优化:要减少接触环境雌激素,比如避免使用含邻苯二甲酸酯的塑料制品。
-
- 个性化随访计划
-
术后患者:前3年每3 - 6个月要复查,包括CA153等肿瘤标志物检测。
- 基因携带者:BRCA突变者要考虑预防性乳房切除或更频繁的筛查,每6个月做一次MRI。 通过分年龄段筛查方案、规范检查流程和持续健康管理,女性可将乳腺癌风险降低40%以上。建议大家把筛查纳入年度健康计划,尤其要关注家族史、月经初潮年龄等高危因素。早期筛查是对自己生命质量的主动投资,让我们摒弃“谈癌色变”的心理,用科学的态度应对疾病威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