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鼻出血连续三天都没好,得警惕两类问题——要么是鼻子局部结构出了问题,要么是全身疾病在“闹脾气”。比如秋冬空气干燥(湿度低于40%)时,鼻腔黏膜的水分会比平时快3倍蒸发,原本保护鼻子的黏膜屏障就变弱了;要是老挖鼻子,很容易弄破鼻中隔前下方的“易出血区”(医学上叫黎氏区)——这里集中了鼻腔85%的出血点,一挖就容易破。全身因素也得注意,比如血压高(收缩压超过140mmHg)时,血管里的压力比正常高40%,血管更脆弱;要是凝血功能不好(比如凝血酶原时间比正常长3秒以上),止血时间会明显变长,流鼻血就不容易止住。
鼻出血时,先做好这几步应急
流鼻血时别慌,按正确步骤来能快速止血:首先用手指紧紧压住两侧鼻翼,一定要持续10分钟以上(别按一下就松);身体向前倾30度左右,千万不能仰头——仰头会让血流进喉咙,刺激咳嗽甚至呛到。还可以用冷毛巾或冰袋交替敷前额和脖子两侧的颈动脉位置,每次敷10分钟,通过收缩血管减少出血。要注意,小孩皮肤嫩,冷敷时间得缩短到5分钟,避免冻伤。
给鼻子“补水”,得这么做
想让鼻腔保持湿润,得分层“保湿”:早上起来用等渗盐水冲鼻子(能把鼻腔里的干痂、灰尘冲掉),晚上涂一层水性保湿凝胶(别用太油的,不然会堵鼻孔);如果家里湿度低于30%,赶紧开加湿器——太干的环境会让黏膜一直“缺水”。饮食上也能帮忙:每天吃够100毫克维生素C(比如1个橙子加1根香蕉)、80微克维生素K(比如1小把菠菜或西兰花),连续补2周能让毛细血管没那么脆,减少出血风险。
这些情况,得赶紧去医院
要是出现以下“危险信号”,别犹豫,立刻去医院:单侧鼻子一直流血超过24小时;流鼻血时还伴着新出现的头痛、看东西模糊;早上起来擤鼻涕有血,或者鼻子里总有血痂。数据显示,40岁以上的人要是有这些症状,查出鼻腔里长东西(比如息肉、肿瘤)的概率有12.3%。如果老反复流鼻血,建议做个全血细胞分析(看看有没有贫血或血小板问题)和凝血功能检查,必要时拍鼻窦CT看看血管情况。
医生会怎么治鼻出血?
现在医生有不同的治疗方案,根据出血程度来选:轻度出血(比如偶尔流一点),用局部止血材料塞一下就行;中度出血(比如流得比轻度多,止不住),可以用化学烧灼或电凝把出血点“封住”;要是老止不住(顽固性出血),可能得做血管结扎或介入栓塞——把出血的血管堵住。最近还有新技术,比如视频辅助下的血管消融术,成功率能到92%,比传统治疗住院时间短40%。治疗后医生可能会开抗生素预防感染,具体得听医生的,别自己乱用药。
怎么防止鼻出血再犯?
想让鼻出血不再“找上门”,得抓好三个关键点:
环境:开空调或暖气时,把室内湿度保持在45%-60%(可以用湿度计测);户外活动戴专用防护口罩,避免冷风直接吹鼻子;
行为:别挖鼻子!运动别太猛,心率控制在最大心率的60%以下(比如20岁年轻人最大心率约200,运动时心率别超过120);
监测:记个“出血日记”,写下每次出血的时间、持续多久、有没有诱因(比如刚吹了空调、挖了鼻子),每季度做一次鼻腔内镜检查——能早发现鼻子里的小问题。
这样系统预防下来,复发率能降低65%以上。
连续三天鼻出血提示可能有潜在健康问题,既不用过度焦虑(不是所有流鼻血都是大病),也不能不当回事(可能是身体在“报警”)。只要懂点科学知识,掌握正确的应急方法,再配合医生的专业治疗,大部分人都能有效控制症状。建议定期做鼻腔内镜检查和全身健康评估,早发现潜在病因,早处理早安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