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对鼻窦炎和耳鸣的关系有误解——其实慢性鼻窦炎并不是所有耳鸣的“罪魁祸首”。慢性鼻窦炎主要通过影响连接鼻子和耳朵的咽鼓管功能,引发传导性耳鸣(约38%的患者会出现),这种耳鸣像耳朵塞了东西,是低频的“嗡嗡”声;而神经性耳鸣是听觉通路(比如神经、大脑听觉中枢)发出异常电信号导致的,和长期接触85分贝以上的噪音(比如工厂机器声、长时间戴耳机开大声)、睡眠不好、心理压力大关系更大(相关性达72%)。2022年多中心研究发现,持续6个月以上的耳鸣患者里,仅12%与鼻窦炎症直接相关,因此出现耳鸣先别急着治鼻窦,要优先排查听力损伤和心理状态。
慢性鼻窦炎:按“阶梯”选治疗方案
慢性鼻窦炎要不要手术,得遵循“阶梯治疗”原则。如果得病超过20年且鼻窦结构已经改变,要根据症状严重程度选方法:
- 药物治疗:用喷鼻的糖皮质激素(局部用的激素,安全性高)加上生理盐水洗鼻子,坚持3个月以上,68%的患者症状能改善;
- 微创治疗:如果下鼻甲肥大导致鼻塞,可做低温等离子消融术——用低温等离子技术把肥大的下鼻甲缩小,门诊就能完成,不用住院;
- 手术治疗:要是出现持续性头痛影响工作、完全没嗅觉,或者眶内感染(比如眼睛周围肿、疼)这些并发症,就得做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通过内镜微创清理鼻窦里的病变组织)。
术后护理直接影响效果:规范洗鼻子的患者,复发率能降到19%,比不认真护理的人低3倍多;手术前做CT三维重建,能精准定位病变位置,误差不超过1.5毫米。
鼻中隔偏曲:手术不是想做就能做
鼻中隔偏曲要不要开刀,得看三个“硬指标”:
- 结构偏曲够明显:鼻内镜检查发现偏曲角度超过15度;
- 症状影响生活:用鼻塞特异性生存质量量表(NOSE)评分≥60分(说明鼻塞已经严重影响日常);
- 保守治疗没用:连续3个月规范用药(比如喷鼻药、洗鼻子)还是没效果。
现在改良的“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比传统手术更安全——术后鼻子里结干痂的概率从23%降到了4.7%。但要注意:术后短期内可能出现嗅觉减退(2.8%的人会遇到),因此40岁以上患者术前最好先查嗅觉功能。
神经性耳鸣:非手术方法更常用
神经性耳鸣不用开刀,主要从三个方面调理:
- 声学干预:用白噪音发生器(能发出类似雨声、风声的机器),通过“掩蔽效应”覆盖掉耳鸣声,降低听觉中枢的敏感度;
- 认知调整:认知行为疗法能帮76%的患者学会用积极心态应对耳鸣(比如不再总盯着“耳鸣”这件事);
- 代谢调节:补充镁、锌等微量元素,能改善内耳的血液循环(内耳供血好,耳鸣可能减轻)。
2023年欧洲耳鸣指南特别强调“生活方式调整”的重要性:80%的轻度耳鸣患者,只要戒掉咖啡因(比如咖啡、奶茶)、规律运动(比如每天走30分钟)、睡好觉,耳鸣响度就能降低2个等级(用视觉模拟量表测,比如从“很吵”变成“有点吵”)。只有合并中重度焦虑、抑郁的情况,才需要用药。
手术前,先过“三重评估关”
不管是鼻窦炎还是耳鸣要做手术,都得先确认三件事:
- 排除其他病因:做鼻窦CT和听力检查,确定不是鼻炎、中耳炎等其他病引起的;
- 症状够严重:用视觉模拟量表(VAS)打分≥7分(比如“耳鸣让我没法睡觉/工作”),且持续3个月以上;
- 能坚持护理:患者得有能力做好术后护理(比如每天洗鼻子、按时复查)。
最后提醒:看病时最好准备一份“症状日记”——记清楚鼻塞/耳鸣什么时候发作、什么情况会加重(比如感冒后)或缓解(比如揉鼻子后)、对工作生活影响多大。如果带3个月内的症状日记,能让医生更快抓住重点,诊疗效率提高40%,也能帮着制定适合你的治疗方案。
其实不管是鼻窦炎还是耳鸣,关键是“找对原因、选对方法”——别自己乱猜,把症状说清楚、把检查带全,医生才能帮你解决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