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突发鼻出血时,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仰头或拍额头,但这些常见做法其实是误区——错误操作可能让血液倒流进喉咙引发呛咳,甚至堵塞呼吸道,尤其是老人和孩子风险更高。掌握科学止血的五个步骤,才能及时应对突发状况。
第一步:身体前倾,别仰头
处理鼻出血的第一步,是让身体往前倾15度左右。别仰头!仰头会让血液倒流入咽喉,容易呛到甚至阻塞气道;而前倾能顺着重力让血液自然流出,避免往体内跑,对老人和孩子来说更安全。
第二步:正确按压10分钟
接下来用“三指定位法”精准按压:拇指按住鼻尖,食指和中指卡住鼻翼根部(鼻子与脸颊连接的位置),两边一起按——单侧按压会分散压力,止不住血。按的时候用手机计时,一定要持续按10分钟,中间别松手检查,不然刚凝结的血痂会被碰破,又开始流。按压时配合深呼吸放松,能提升止血效果。
第三步:冷敷要“间歇式”
冷敷不是直接敷冰!用毛巾裹住冰袋,敷在鼻骨下方1/3的位置(这里血管密集),每敷5分钟歇30秒,避免冻伤皮肤。温度控制在4-10℃最合适,既能让血管收缩止血,又不会伤皮肤。
第四步:止血材料选医用的
如果要用止血相关的材料,一定要选灭菌过的医用产品,比如含明胶海绵的医用敷料,比自己找的“天然材料”更安全。别随便用不明成分的药物或东西塞鼻子,避免加重刺激。
第五步:这些情况赶紧就医
要是出现以下情况,必须立即去医院:出血超过20分钟还没停;单侧鼻出血伴随头痛;孩子反复流鼻血;高血压患者出血止不住;外伤后流“清水样鼻涕”(可能是脑脊液鼻漏);觉得喘不上气、缺氧。耳鼻喉科医生会用鼻内镜检查,必要时用电凝或球囊填塞止血。
长期防护:做好3件事减少复发
想少流鼻血,平时要做好3点防护:
- 保持室内湿度:用湿度计监测,把湿度维持在40%-60%;冬天开暖气时配合加湿器,避免鼻腔黏膜干燥龟裂。
- 补充两类维生素:每天吃200g深色蔬菜(比如菠菜、西兰花),补充维生素K(促进凝血)和维生素C(增强毛细血管韧性)。
- 改掉挖鼻坏习惯:可以记“挖鼻日志”,记录自己什么时候容易挖鼻子,用正念呼吸代替;过敏性鼻炎患者要按医生要求规范治疗,减少鼻子发炎刺激。
最后提醒:吃抗血小板药物的人,要备着医用止血棉条;记住“鼻血急救三三制”——三个正确姿势(前倾、按压、冷敷)、三次按压尝试(每次持续10分钟)、三十分钟观察期(止血后再观察半小时)。平时多熟悉这些方法,遇到突发情况才能从容应对。
总之,鼻出血不可怕,但要避开误区、用对方法,平时做好防护,就能把风险降到最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