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溃疡引发的腹痛常常有周期性、节律性的特点——比如有的人饿的时候疼、吃点东西能缓解,或者固定在某几个时间段发作,主要和胃酸分泌紊乱、胃黏膜的保护屏障受损有关。想要管好胃溃疡,得“步步为营”:既要针对性治疗,也要长期调整生活方式。下面从几个方面说说标准化的应对方法。
基础治疗:先把日常习惯调对
- 规律吃饭是第一要务
每天三餐时间尽量固定,波动别超过15分钟;每口饭嚼20-30次,慢慢吃能促进唾液里的表皮生长因子释放,帮胃黏膜修复。有研究显示,规律吃饭的人,胃黏膜愈合率比饮食混乱的人高34%。 - 压力小一点,睡眠好一点
每天练15分钟渐进式肌肉放松(比如从额头到脚趾,依次收紧再放松肌肉),每周做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游泳),能让压力激素(皮质醇)下降18%-22%。尽量晚上10点到早上6点睡觉,深度睡眠时胃黏膜的血流量会多40%,更利于修复。 - 避开伤胃的“雷区”
别碰咖啡、酒,还有布洛芬这类非甾体抗炎药——每天喝超过30克酒精(约1两白酒),溃疡复发风险会翻倍;长期吃止痛药会直接损伤胃黏膜,能不用就不用。
药物治疗:对准病因“精准打靶”
- 抑酸+护黏膜,双管齐下
常用的抑酸药(比如质子泵抑制剂)要在早餐前30分钟空腹吃,能抑制胃酸分泌的关键酶,让胃里的pH值保持在4以上的时间超过18小时;再配合含铋的黏膜保护剂,能在溃疡面上形成一层保护膜,挡住胃酸侵蚀。 - 幽门螺杆菌一定要根除
如果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得用含铋的四联疗法(抑酸药+铋剂+两种抗生素),连吃10-14天——国内共识推荐这种方案,根除率能到90%以上。治疗期间如果出现舌头变黑,可能是铋剂的影响,别慌但要告诉医生。 - 长期用药要补营养
如果连续用抑酸药超过3个月,要补充维生素B12和钙,具体怎么补听医生的。
手术治疗:危险情况要“急刹车”
如果出现以下紧急情况,得赶紧去医院评估手术:
- 急性穿孔:突然像被刀割一样痛,肚子硬得像木板,拍片子能看到膈下游离气体;
- 大出血:呕血或拉黑便,同时头晕乏力,查血红蛋白低于100g/L、收缩压低于90mmHg;
- 癌变预警:溃疡直径超过2cm、久治不愈,活检提示细胞有不典型增生。
现在用腹腔镜做胃大部切除或迷走神经切断术,比传统开腹手术住院时间短4-6天,并发症发生率降到5%-8%。
康复监测:治好后别忘“防复发”
- 自己先测症状有没有好转
用视觉模拟评分(VAS)给疼痛打分(0分不疼、10分最疼),如果治疗4周后评分下降不到一半,说明效果不好,得找医生调整方案。 - 定期做胃镜复查
治疗后6-8周查胃镜,看溃疡有没有长好;查幽门螺杆菌要等停抗生素4周后,首选碳13/14呼气试验,不用插管。 - 防复发从“根”上入手
根除幽门螺杆菌的人,5年复发率不到5%;没根除的人高达60%-70%。家里人要一起查,平时分餐吃,避免传染。
认知误区:这些错别再犯了
- 别依赖止痛药
阿司匹林这类非甾体抗炎药,会抑制保护胃黏膜的前列腺素合成,长期吃溃疡风险增加4-6倍——如果必须吃,一定要跟医生说加护胃药。 - 别自己乱停药
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抗生素要吃够疗程,偷偷停会让细菌耐药率从10%升到35%,以后更难治。可以用分装药盒或手机闹钟提醒。 - 别信“牛奶治溃疡”
牛奶虽能暂时中和胃酸,但里面的钙和蛋白质会反过来刺激胃酸分泌,吃完30分钟胃酸量增加两倍,反而可能加重疼痛。
总之,胃溃疡不是“吃点药就好”的小问题,也不是“治不好”的大病。关键是“长期管”:先调习惯,再配合治疗,治好后定期复查。避开误区,别自己乱用药,就能把胃溃疡控制住,不影响正常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