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鼻窦炎是常见的鼻部慢性炎症,但不少人可能没留意到自己的症状是它引起的。要判断是不是慢性鼻窦炎,得从症状观察、检查辅助、鉴别诊断一步步来,下面帮大家理清楚关键要点。
第一步:先抓身体的"警报信号"
如果出现持续性鼻部症状,要警惕慢性鼻窦炎的可能。它的典型表现是持续鼻塞+持续脓性鼻涕——鼻塞像鼻子里塞了东西一直通不开,脓性鼻涕像拧不干的湿毛巾,一直有黄脓样分泌物,而且这两个症状要同时存在、超过12周才需要重点考虑。还可能伴随嗅觉下降——比如以前能闻到的咖啡香、饭菜味,现在没感觉了;或者头部持续钝痛,多在前额或脸颊部位。另外,症状会跟着体位变:弯腰时头痛更厉害,平躺时鼻涕倒流到喉咙的感觉更明显。
第二步:鼻内镜——像给鼻腔照"探照灯"
耳鼻喉科医生用鼻内镜能直接看鼻腔里面的情况。这个镜子直径约4毫米,主要看三个关键地方:中鼻道有没有黄绿色脓液堆着,嗅裂区有没有黏液往喉咙里流,还有鼻甲有没有肿得把气道堵住。检查时可能会发现簇状的鼻息肉,或者黏膜变成暗红色的慢性充血样。这些实实在在的结构变化,比光说症状更准确,对诊断特别重要。
第三步:CT扫描——给鼻窦拍"高清地图"
如果症状和鼻内镜结果对不上,CT扫描能给最终诊断准信。它能把鼻窦结构看得清清楚楚:正常鼻窦在CT上是透亮的,有慢性炎症的话,窦腔会变"实"(密度增高),窦壁的骨头也会增厚。CT还能看出钩突肥大、窦口阻塞这些结构问题——这都是炎症老反复的重要原因。要是CT上有"液平面",说明窦腔里确实积了脓,是很客观的证据。
别漏了——和这些病"区分开"
有些病症状和慢性鼻窦炎像,得小心鉴别:比如过敏性鼻炎,也会鼻塞流涕,但主要是清水样鼻涕,还会一阵一阵打喷嚏;鼻息肉病常和支气管哮喘、阿司匹林不耐受一起出现(叫"三联征");上颌窦良性肿瘤多是单侧持续鼻塞,CT会显示骨头膨胀变宽。这时候需要做变应原检测、嗅觉功能测试这些专项检查来区分。
自己先查——居家自查的"红绿灯"
普通人可以先对照三个问题初步判断:①症状是不是持续超过3个月了?②是不是每天都有很多脓性鼻涕?③嗅觉减退有没有影响日常(比如闻不到饭香、漏闻煤气味)?如果三个都"是",建议2周内去看耳鼻喉科医生;如果只是偶尔鼻塞、流清水样鼻涕,更可能是过敏性鼻炎,可以先试试改善环境(比如少接触花粉、尘螨),看看有没有好转。
检查选对——"黄金组合"更准确
第一次就诊建议优先选鼻内镜+CT的组合。鼻内镜的好处是便宜、结果快,但可能漏看隐蔽部位;CT能全面评估鼻窦结构,但有辐射、费用稍高。两者一起用,诊断准确率能到92%。如果是孕妇或者年轻患者,可以先做鼻内镜,必要时再补做CT,减少辐射接触。
总之,慢性鼻窦炎的诊断不是光看症状就行,得结合症状、检查(鼻内镜+CT)和鉴别诊断。如果怀疑自己得了,别自己乱用药或者信偏方,赶紧去正规医院耳鼻咽喉科做规范检查。特别要记住:超过12周的持续鼻塞+脓性鼻涕是关键信号,别忽视这个时间窗——抓住它能大大提高诊断准确性,早查早治少受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