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腔和咽喉的黏液分泌系统就像呼吸道的“保护屏障”,能帮我们挡住灰尘、细菌等外来刺激。可要是得了鼻炎同时合并慢性咽炎,这套“屏障”就可能出问题——黏液要么分泌太多,要么排不出去,让人出现老想清嗓子、喉咙里像有东西卡着等难受的情况。其实正常情况下,鼻腔每天会分泌约1000毫升黏液,大部分会顺着鼻咽部自然咽下去进入肠胃,可炎症一来,黏液的性质变了,或者黏膜上负责“清扫”黏液的纤毛(像小刷子一样的结构)动得慢了,就会引发这些不适。
黏液为啥会“乱套”?
鼻腔黏膜里有两种“分泌小能手”——杯状细胞和腺体,炎症一刺激,它们就会多分泌一种叫“黏蛋白”的物质;同时,黏膜上的纤毛(负责把黏液扫走)动得越来越慢。还有研究发现,炎症因子(比如IL-8、TNF-α)变多会让黏液变得更黏,更难排出去。而咽喉部的淋巴组织老被刺激,会形成“越刺激越分泌”的恶性循环,医学上叫“鼻后滴漏综合征”。
药物怎么用?
针对症状可以一步步来:
- 局部消炎症:外用的糖皮质激素鼻喷剂能有效减轻黏膜炎症,再配合生理盐水洗鼻子,把过敏原、分泌物冲出去;
- 缓解症状:第二代抗组胺药能止打喷嚏、流鼻涕,有些还能帮着抑制炎症;
- 咽喉护理:含抗菌成分的漱口水能辅助清洁喉咙,但得注意别破坏口腔里的正常菌群。
要提醒的是:含碘的制剂可能影响甲状腺功能,含薄荷脑的可能让气道更敏感,选药得结合自己的情况。
环境怎么管?
把环境调好能帮着控症状:
- 管好空气质量:尽量让室内PM2.5数值保持在35微克/立方米以下(差不多是“优”的级别);
- 避开过敏原:定期用热水洗床单被罩(杀尘螨),用带过滤功能的吸尘器、空气净化器;
- 调对温湿度:冬天室内湿度保持在40%-60%,露点温度(简单说就是空气不容易结露的温度)控制在8-12℃,太干或太潮都不好;
- 离过敏原远点:过敏高发的时候(比如花粉季),尽量别靠近花粉、尘螨这些容易致敏的东西。
吃什么能帮忙?
饮食上要注意这几点:
- 少吃刺激的:特别辣的食物要少吃,酒也得少喝;
- 多吃护黏膜的蔬菜:像西兰花、白菜这类十字花科蔬菜里有个叫硫代葡萄糖苷的成分,能帮黏膜保持健康;
- 吃点能护黏膜的食物:像粥、藕粉这类含膳食纤维的流质食物,能在黏膜上形成一层保护,具体吃多少看自己能不能耐受;
- 喝对水:早上起来喝杯温水,能叫醒黏膜的防御功能。
还有这些方法能试
近年研究发现,综合调理效果更好:
- 调菌群:有些益生菌能帮着重建鼻咽部的正常菌群,让“坏细菌”少点;
- 练功能:做呼吸和吞咽配合的练习(比如慢慢吸气后再咽口水),让黏液更容易排出去;
- 物理治疗帮忙:在医生指导下练鼻腔通气,改善黏膜的血液循环。
还有临床发现,配合雾化治疗可能效果更好。定期做鼻内镜检查看看恢复情况,如果黏膜颜色变红润了、分泌物少了,说明治疗有用。
总的来说,鼻炎合并慢性咽炎的黏液问题不是靠单一方法就能解决的,得结合用药、调环境、管饮食和练功能。慢慢来,跟着医生的建议调整,才能让呼吸道的“保护屏障”重新工作起来,慢慢减轻清嗓子、喉咙有异物感这些难受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