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疼痛已经成了现代人的“常见小麻烦”,尤其是职场人群,脖子酸、僵、疼的情况越来越多。想要有效应对,得先搞清楚它的原因和表现。
为什么会脖子疼?主要原因有3个
1. 筋膜“闹脾气”了——无菌性炎症
我们的肌肉外面裹着一层叫“筋膜”的致密结缔组织,就像肌肉的“外套”。如果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用力过度,超过了筋膜的承受能力,就会引发“无菌性炎症”(不是细菌感染,是筋膜受刺激后的反应)。最典型的表现是早上起来脖子发僵,动不了,要缓30分钟以上才好。研究还发现,当环境温度低于22℃时,颈部筋膜的血流会变慢18%,可能让炎症更严重——冬天脖子更爱疼,其实是有原因的。
2. 颈椎“老化”了——椎间盘退变
颈椎里的椎间盘像“弹簧垫”,缓冲着头部的压力。可随着年龄增长,椎间盘里的“髓核”(类似果冻的部分)水分会变少,外面的“纤维环”(包裹髓核的组织)弹性也会下降,这就是退变。长期姿势不对的人(比如总低头、歪着脖子),椎间盘老化速度比正常人快2成多;现在不少30岁以下的人就有颈椎变直的问题,主要和总低头、头往前伸的姿势有关。
3. 神经或血管“被挤到了”——压迫问题
脖子里有根叫“椎动脉”的血管,要穿过颈椎的骨头孔(横突孔)。如果颈椎长了骨刺,或者骨头孔变窄,就会挤压椎动脉,影响脑部供血。还有一种情况是神经被压迫:比如颈椎间盘突出、骨刺压到神经根,会导致手麻、胳膊疼。研究发现,维生素B12不够的人,神经压迫的症状更容易出现,说明营养好不好和神经修复能力有关。
怎么判断脖子疼的严重程度?
医生一般会从这几个方面评估:
- 看脖子动得怎么样:测前屈(低头)、后伸(抬头)、侧屈(歪脖子)、旋转(转头)的总活动范围,正常大概320度——如果动的时候疼或者转不动,说明功能受限了。
- 查神经有没有问题:比如捏捏胳膊腿看有没有感觉减退,握握拳头测力气,或者做反射检查(比如敲膝盖看反应),判断神经有没有被压迫。
- 拍片子:X线能看到颈椎有没有长骨刺、曲度是不是变直;磁共振(MRI)能更清楚地看到椎间盘有没有突出、退变,甚至神经被压迫的情况。
- 抽血检查:查肌酶(看是不是肌肉损伤)、维生素B12(评估神经修复的营养够不够)。
- 给疼痛打分:用“视觉模拟量表(VAS)”,0分是完全不疼,10分是最疼,能直观反映疼得有多厉害。
不同阶段怎么治?分步骤来
急性期:疼得厉害时先“止损”
- 冷处理:疼得刚发作48小时内,用冰袋或冰毛巾敷脖子(裹层布,别直接冻皮肤),每次15分钟,中间隔2小时,能减轻肿胀和疼痛。
- 改姿势:电脑显示器调至平视高度(别低头看屏幕),每90分钟定个闹钟,起来活动脖子——比如抬头看天花板,轻轻转转头。
- 专业手法:找康复科医生或理疗师做“筋膜松解”,重点按斜方肌上半部分(脖子两侧到肩膀的肌肉)和肩胛提肌(脖子侧面连肩膀的肌肉),缓解肌肉紧张。
康复期:练肌肉,强颈椎
- 基础训练:先做“等长收缩训练”——比如脖子往一侧用力,用手顶住不让动,保持几秒,每天3组,每组10次,帮肌肉恢复力量。
- 进阶训练:游泳是很好的康复方式,首选蛙泳(抬头动作能拉伸脖子),每周3次,每次30分钟——水的浮力能减轻颈椎压力。
- 专业治疗:如果情况严重,可能需要“悬吊牵引”,但一定要先让专业人士评估,不能自己随便做。
睡对了,脖子才不“加班”
选枕头要“托住”颈椎的生理曲度(稍微往前凸的弧度):仰睡时枕头高5-8厘米(大概一个拳头),侧睡时加2-3厘米(侧睡时肩膀垫高,需要更高的枕头托住颈椎)。有临床试验显示,用蝶形枕头(中间低、两边高)的人,晨起脖子疼的评分能降0.8分(VAS量表),效果不错。
这些情况要赶紧去医院!
如果出现以下“警示信号”,别硬扛,立刻去骨科或康复科就诊:
- 上肢放射性疼痛(从脖子一直疼到手指),握力下降超过3成(比如拿杯子费劲);
- 两条腿有“踩棉花感”,走路不稳;
- 突然头晕,还伴有心慌、出汗、恶心;
- 晚上疼得睡不着,而且越来越严重。
预防比治疗更重要!推荐大家试试“20-20-2”工作法则:每工作20分钟,抬头伸展20秒(比如抬头看天花板),再做2次深呼吸。把这些小习惯融入日常,再结合科学治疗,就能有效改善脖子功能,远离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