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消化医学发现,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和慢性结肠炎(结肠的慢性炎症)常像“上下邻居”一样同时出现——胃在上、结肠在下,它们通过消化道的神经和体液调节“联动”,一边出问题容易连累另一边。研究显示,大约每3个慢性胃炎患者里,就有1个同时存在结肠功能异常;这种“胃和肠一起病”的情况,和现代人吃太多高脂食物、生活节奏乱(比如熬夜、压力大)关系很大。
当这两种病同时存在时,身体会有这些典型表现:
- 上消化道(胃)症状:胸口下方(大概心脏下方的位置)持续隐痛或灼痛,吃完饭后胀得更厉害,还会反酸、打嗝;
- 下消化道(肠)症状:左下腹一阵一阵绞痛,每天大便3-5次,大便像黏液脓或果冻状;
- 全身症状:总觉得肛门往下坠,部分人没刻意减肥却瘦了,还总没力气。
要特别注意:如果这些症状持续超过6周,还老是反复加重,一定要及时做消化道早癌筛查。
这两种病一起发,主要和三个原因有关:
- 幽门螺杆菌的“连锁反应”:这种细菌不仅会伤胃,还会通过炎症因子“跑到”肠道,让肠道免疫变乱;
- 饮食的“双重伤害”:吃太多高脂食物,既会让胃黏膜修复变慢,又会破坏结肠的“保护屏障”;
- 压力的“蝴蝶效应”:长期紧张、焦虑会让体内皮质醇(压力激素)升高,直接削弱胃肠黏膜的防御能力。
还有研究发现,同时得这两种病的人,肠道里的有益菌比健康人少了一半多,菌群失调会从胃“蔓延”到肠。
针对这种“胃+肠”一起病的情况,要做好三级防控:
第一级:规范治疗,找医生定方案
如果已经确诊,质子泵抑制剂能减少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益生菌能帮着调肠道菌群,胃黏膜保护剂能在胃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但具体用什么药、怎么用,一定要找消化科医生评估后定,别自己乱买乱吃。
第二级:饮食调理,吃对了能减轻负担
- 选对食材:推荐“低FODMAP饮食”(就是少吃容易发酵胀气的食物),优先选香蕉、米饭、瘦肉这类“不容易在肠道里产气”的食物;
- 烹饪方式:尽量用蒸、煮代替油炸,食物温温的(大概55℃,不烫嘴也不凉)最容易消化;
- 怎么吃:遵循“3+2”模式——三顿正餐(早、中、晚)加两次加餐(比如上午10点、下午3点吃个小面包或水果),每口饭嚼20次以上,慢慢咽;
- 喝什么:可以喝38℃左右的温盐水(像体温那样,别太烫),别喝碳酸饮料、浓茶(会刺激胃肠)。
第三级:生活方式改对,比吃药还管用
- 压力别憋着:每天做15分钟腹式呼吸(吸气时肚子鼓起来,呼气时慢慢缩回去),能降低30%左右的压力激素;
- 动起来但别过量:推荐“321运动法”——每周3次快走(每次30分钟)、2次瑜伽、1次游泳,既锻炼胃肠动力,又不加重负担;
- 别熬夜!:晚上10点到凌晨2点是胃肠修复的“黄金时间”,尽量保证这段时间在深睡状态,别刷手机、熬夜。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立刻去医院:
- 大便变黑像柏油,或者带鲜血;
- 突然肚子痛得特别厉害,能明确指出“就是这里痛”;
- 3个月内没刻意减肥,却瘦了超过5公斤;
- 持续低烧,或者晚上睡觉出冷汗(睡衣都湿了)。
医生会根据情况安排胃镜、肠镜、呼气试验等检查,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最后,长期管理要做好这4点:
- 记“症状日记”:每天写下来吃了什么、有没有不舒服、心情怎么样,方便医生找“诱发因素”;
- 定期复查:建议每年做1次胃肠镜和肠道菌群检测,早发现问题;
- 社交聚餐选对菜:优先选清蒸、白灼的菜,别吃油炸、辛辣的;
- 别让焦虑“雪上加霜”:学会调整情绪(比如听音乐、和朋友聊天),避免“越焦虑胃肠越难受,越难受越焦虑”的恶性循环。
其实,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加慢性结肠炎并不可怕,只要把“治疗+饮食+生活方式”都做好,就能慢慢缓解症状,甚至让胃肠“恢复元气”——关键是要坚持,别急于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