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牙齿数量不是“一刀切”的,正常范围在28到32颗之间,这种差异和遗传基因、颌骨发育等因素密切相关,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口腔特征。
牙齿数量的“基础配置”和“额外变量”
我们的恒牙列有一套“基础版”——28颗牙齿,分别是负责切割食物的切牙、撕裂食物的尖牙、对食物粗加工的前磨牙,以及完成精细研磨的磨牙。这四种牙齿分工合作,刚好满足日常吃饭需求,形成完整的咀嚼系统。
而“额外变量”是智齿(第三磨牙)。大约20%到30%的人天生没有智齿,主要和颌骨空间、基因调控有关:如果颌骨发育时没留出足够空间,智齿可能“长不出来”,变成阻生齿或埋伏在骨头里。这其实和人类饮食进化有关——古代人吃粗纤维食物需要更强咀嚼力,现在饮食精细化了,颌骨不需要那么大,智齿也就“用不上”了。
不同牙齿的“工作分工”
每颗牙齿都有自己的“岗位职责”:
- 切牙:每天要做500到1000次切割动作,比如咬苹果、啃面包,都是切牙在出力;
- 尖牙:咬合力能达到200到300磅,专门对付纤维类食物,比如撕肉、咬芹菜茎;
- 磨牙:咀嚼面有很多沟壑,能把食物碾压50次以上,把米饭、肉类磨得更细,方便肠胃消化。
这种“分工体系”能让食物充分分解,给消化系统减轻负担。
智齿“消失”的进化密码
现在很多人不长智齿,是身体在适应现代生活的结果。古代人吃的食物粗糙(比如树皮、生肉),需要更大的颌骨和更多牙齿来咀嚼;而现在我们吃的食物越来越精细(比如米饭、面条、蛋糕),颌骨发育空间变小,智齿就没了“容身之地”。还有研究发现,FOXL2基因的表达和智齿发育有关,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家族里好几个人都没有智齿——遗传在起作用。
牙齿数量异常要警惕
如果牙齿数量超出或少于28-32颗,可能是发育异常:
- 多生牙:1%到3%的人会有额外牙齿,常见在上门牙附近,会挤得其他牙齿不齐;
- 先天缺牙:除了智齿,最容易缺的是下颌第二前磨牙,得早点找医生处理;
- 乳牙滞留:恒牙长出来了,乳牙还没掉,变成“双排牙”,影响咬合发育。
遇到这些情况,要去口腔科做检查(比如拍CBCT),医生会根据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这样做,让牙齿更健康
想保持牙齿健康,得从日常小事入手:
- 正确清洁:用改良巴氏刷牙法(牙刷斜45度刷牙龈沟),再用牙线或间隙刷清洁牙缝——牙缝里的残渣用牙刷刷不到,容易长蛀牙;
- 控制饮食:少喝奶茶、少吃蛋糕(这些食物里的“游离糖”会腐蚀牙齿),多吃芹菜、苹果、粗粮(膳食纤维多,能促进唾液分泌,帮牙齿防蛀);
- 定期检查:每6到12个月去口腔科做一次检查,比如洗牙、查龋齿,早发现问题早解决——很多牙病早期没症状,等疼了就严重了;
- 刺激颌骨发育:适当嚼点高纤维、有点硬度的食物,比如玉米、胡萝卜,能刺激颌骨长得更结实——现在人每天咀嚼次数比一百年前少了60%,合理吃点“硬”食物,能帮颌骨保持功能。
总的来说,成年人牙齿数量在28到32颗都正常,关键是要了解自己的牙齿状况,做好日常维护。不管是牙齿数量异常还是日常护理,早关注、早干预,才能让牙齿更健康,陪伴我们更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