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颌区疼痛可能涉及多系统病变,常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类:
1. 淋巴系统反应性增生
当头颈部黏膜(如口腔、咽喉)被病菌侵害时,局部淋巴结会出现反应性增生。约三分之一患者因感冒、咽炎等上呼吸道感染继发颌下淋巴结肿大,大多由腺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引起,表现为能推动的结节、摸起来疼,常伴随低烧(体温在37.5-38.3℃之间)。超声检查能看到淋巴结皮质增厚、血流信号增强。
2. 牙源性疾患
蛀牙如果烂到牙本质中深层,会引发牙髓炎;牙周病若导致牙龈和牙齿的附着丧失超过3毫米,容易引发急性根尖周炎。年轻人常见的智齿冠周炎,典型症状是智齿周围软组织肿胀、张不开嘴。拍牙片能看到牙槽骨吸收,或牙根尖有阴影。
3. 颌骨创伤性改变
外力撞击超过颌骨承受力(大概300牛顿,相当于中等力量的一拳),会伤到骨头里的小梁结构。运动医学数据显示,打拳击、篮球这类对抗性运动的人,应力骨折发生率更高。这类损伤通常会让咬合变歪,做三维CT能看到骨头表面的皮质断裂。约15%的患者会同时伤到神经和血管,需要做神经电生理检查。
4. 占位性病变
颌骨囊肿年发病率约0.8/10万,主要长在下颌智齿部位。如果囊肿直径超过2.5厘米,可能压迫神经引起放射性疼痛。颌下腺的占位性病变中,约30%是上皮来源的肿瘤,摸起来是固定的硬疙瘩,局部皮肤温度可能升高。通过细针穿刺取组织、结合免疫组化检查,能更准确诊断。
5. 先天性发育异常
第一鳃裂残留的组织会形成异位上皮巢,约四分之一患者在青春期前出现症状。甲状舌管囊肿大多是边界清晰的囊性肿物,超声检查会显示无回声区、后面有回声增强的效果。这类病变在儿童时期多能确诊,如果成年后才新出现,要警惕继发性改变的可能。
症状分级
- 轻度:间歇性钝痛,不影响正常吃饭;
- 中度:持续性胀痛,张不开嘴;
- 重度:尖锐的痛往头颈部放射,影响日常活动。
临床处置原则
- 急性期管理:局部冷敷(每次不超过15分钟);
- 饮食调整:吃流质或软质食物(比如粥、面条);
- 体位调节:睡觉或休息时把头部垫高15度,促进血液回流。
影像学检查选择
- 初筛:做数字化曲面断层摄影,快速看牙和颌骨的情况;
- 进阶:做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更清楚看骨头结构;
- 精准:做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分辨软组织病变更准确。
就医提示
如果疼痛持续超过72小时,一定要尽早就诊;颌面部间隙感染发展很快,及时治疗能减少并发症。另外,定期做口腔检查能早期发现蛀牙、牙周病这些潜在问题,维护下颌区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