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嚼东西时耳朵突然疼,其实这是耳鼻喉科门诊挺常见的症状,大概每10个患者里就有1个曾有过类似主诉。这种疼痛不是“莫名其妙”的,和耳朵的解剖结构、周围器官的关联很密切,我们可以通过疼痛的特点初步判断原因。
耳痛的三个常见原因
1. 中耳炎
连接鼻子和耳朵的咽鼓管如果因为感冒堵了,鼓室内外的压力差会变大,鼓膜被压得膨起来,就会引发剧痛。典型表现是张嘴、嚼东西时疼痛更厉害,还会觉得耳朵“闷”,听声音不清楚(平均听力下降25-40分贝)。大概60%的患者发病前刚感冒过,小朋友的咽鼓管比大人更平,所以发病率是成人的3倍。
2. 外耳道炎
掏耳朵掏伤了外耳道皮肤,会破坏皮肤的保护屏障,金黄色葡萄球菌之类的细菌趁机感染,导致局部发炎肿起来。最明显的特点是拉耳朵或者按耳屏的时候更疼(医生说的“耳廓牵拉痛”“耳屏压痛”,敏感度和特异性都很高),夏天游泳的人多,患病率会涨到15%左右。
3. 颞颌关节紊乱
大概1/5的耳痛是这个原因,典型表现是张嘴时耳朵旁边有响声(76%的人会有)、张不开大嘴(最大开口度不到3.5厘米)、咬东西的肌肉发酸发涨。疼痛的程度和关节盘移位的程度有关,移位越厉害,疼得越明显。
怎么区分不同原因的耳痛?
如果是中耳炎:
- 测听力时,患侧耳朵听气传导的声音比骨传导差(Rinne试验阳性);
 - 捏鼻子鼓气(Valsalva动作)时,疼痛会加重;
 - 发病72小时内,医生用耳镜能看到鼓膜发红或者里面有积液。
 
如果是外耳道炎:
- 耳镜里看得到外耳道整个红肿(几乎所有人都有这个表现);
 - 拉耳朵或者按耳屏时疼痛更明显(敏感度95%);
 - 耳朵旁边的淋巴结可能肿起来(约60%的人会有)。
 
如果是颞颌关节紊乱:
- 做关节造影能看到关节盘往前移(确诊率90%);
 - 按咬东西的肌肉时,疼痛评分超过4分(满分10分);
 - 下巴动的时候往一边偏超过2毫米。
 
出现耳痛,先做这些缓解
基础护理:
- 鼻子护理:每天用生理盐水冲2次鼻子(每次200毫升左右),如果需要用减充血剂喷鼻,一定要遵医嘱;
 - 热敷:用40度左右的热毛巾敷耳后,每次15分钟,一天3次;
 - 饮食调整:别吃硬的东西(比如坚果、脆骨),选流质或半流质食物(比如粥、面条)。
 
用药注意:
- 外耳道炎可以局部用滴耳液(具体遵医嘱);
 - 中耳炎需要吃抗生素的话,要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常见致病菌是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
 - 颞颌关节紊乱可以短期用抗炎止痛药(疗程不超过7天,必须遵医嘱)。
 
这些情况要马上就医!
如果出现以下任何一种情况,别犹豫,立刻去医院:
- 疼痛得厉害(视觉模拟评分超过7分),吃了药也没缓解;
 - 耳道流出脓性分泌物(要警惕中耳炎并发症,发生率12%-18%);
 - 发烧超过39度,持续24小时不退;
 - 脸歪了(比如口角歪斜、眼睛闭不上,提示可能影响到颅内);
 - 症状超过3天没好转。
 
平时怎么预防?
1. 护好鼻子:
- 过敏季节提前2周用鼻喷剂(遵医嘱);
 - 每天用生理盐水冲鼻子,坚持3个月以上。
 
2. 调整饮食习惯:
- 软食占日常饮食的70%以上(比如馒头、软米饭、蒸蛋);
 - 每口饭嚼不超过20次;
 - 两边交替嚼东西,每天练10分钟。
 
3. 练一练关节和肌肉:
- 下颌关节活动训练:每天做3组,每组10次(慢慢张嘴、闭嘴,幅度别太大);
 - 咀嚼肌放松:每天按揉咬东西的肌肉5分钟;
 - 睡觉别压着患侧:如果有颞颌关节问题,别侧着压着疼的那边睡。
 
总的来说,嚼东西时耳痛虽然常见,但背后可能藏着不同的原因。我们可以通过疼痛的特点初步判断,先做基础护理缓解,要是出现危急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平时做好鼻子护理、调整饮食、练康复动作,能帮我们减少这种疼痛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