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很多人都经历过耳痛,其实背后可能藏着不同的原因,咱们得先搞清楚“凶手”是谁——
耳痛的7大“元凶”,你中招了吗?
- 外耳道炎
大多是掏耳朵时用了指甲、发卡之类的硬物,破坏了耳道皮肤的保护屏障。有数据统计,大概三成耳痛的人都有频繁掏耳的习惯,尤其是夏天游泳季,发病率会明显升高。 - 外耳道疖肿
一般是外耳道炎没好彻底,发展成的化脓性炎症。糖尿病患者或者长期接触水源的工作者(比如游泳教练),得这个的风险更高。典型表现是耳道某一块红肿,跳着疼,严重时耳周的淋巴结都会肿大。 - 急性中耳炎
这是小孩耳痛最常见的原因,大多是细菌感染让中耳里积了液体。典型症状是突然耳痛、发烧(常常超过38℃)、听力下降,小宝宝还会因为疼而烦躁哭闹。如果鼓膜穿孔了,耳朵会流脓。 - 带状疱疹病毒感染
典型表现有三个:耳朵剧烈疼、外耳道长疱疹、脸有点歪(医学上叫Ramsay Hunt综合征)。有研究发现,50岁以上的人得这个的概率是年轻人的3倍,早期进行抗病毒治疗能降低后遗神经痛的风险。 - 耵聍栓塞
耳垢堆得太多,影响了耳道自己清洁的能力,大概七成的情况都是因为清洁方式不对(比如用棉签越掏越深)。表现是慢慢听力下降、耳朵闷胀,要冲洗的话得先排除鼓膜穿孔。 - 耳部肿瘤
如果耳朵一直疼,还流血性分泌物,得特别警惕。恶性肿瘤大概占耳痛病例的2%到3%,早期多是鳞状细胞癌,用电子耳镜加CT、MRI等影像学检查能提高诊断准确性。 - 神经性耳痛
大多和长期接触噪音有关,是神经出了问题导致的疼痛,常伴随耳鸣、听力下降(感音神经性聋)。需要耳鼻喉科和神经内科一起治疗,能改善预后。
耳痛应急处理三原则
- 缓解症状
突然耳朵剧烈疼,要立刻停下用耳机、打电话等行为。冷敷能减轻急性炎症的疼痛,但如果是化脓性炎症(比如疖肿、中耳炎穿孔前),别用热敷——有研究证实,热敷可能让感染扩散。 - 护理耳道
保持耳道干燥是关键!洗澡、洗头时可以用凡士林棉球轻轻塞住外耳道口,避免水进去。如果耳道不小心进水了,可以用医用级的耳道干燥剂(比如含异丙醇的喷雾),别用吹风机的高温风吹耳朵,容易损伤鼓膜。 - 及时就医
出现以下情况之一,一定要尽快去耳鼻喉科:- 疼痛持续超过24小时没缓解,或者越来越厉害;
- 突然听不见声音(突发感音神经性聋);
- 耳道流出脓液、血性分泌物;
- 面部肌肉动不了(比如嘴角歪、眼睛闭不上)。
预防耳痛的6大核心策略
-
管好“用耳量”
遵循“60-60”原则:戴耳机时音量别超过设备最大值的60%,连续使用时间别超过60分钟。智能手机里的“听力保护”功能(比如iOS的“耳机安全”)可以打开,能提醒你音量过高。 - 选对耳机类型
开放式耳机对耳道的压力比入耳式低37%,头戴式耳机更利于声音均匀分布,能减少对耳道的刺激。别买劣质耳机——有些杂牌耳机的声波不规则,容易损伤听力。 - 防噪音伤害
在90分贝以上的环境(比如工地、演唱会、地铁),建议戴专业降噪耳塞(比如硅胶材质的),能衰减40%左右的有害声波;如果是长期接触噪音的工作(比如工厂工人),最好戴头戴式降噪耳机。 - 别乱掏耳朵
耳垢本身有天然抗菌作用,还能阻挡灰尘——过度清理会破坏耳道的酸性保护屏障,反而容易发炎。如果耳垢太多堵了耳朵,可以用儿童洗耳器(温和的生理盐水)轻轻冲洗,别用棉签使劲掏。 - 吃对“抗炎食物”
多吃含ω-3脂肪酸的食物,比如深海鱼(三文鱼、鳕鱼)、亚麻籽油、奇亚籽,能调节身体的炎症反应。有研究发现,每周吃2次三文鱼,能降低耳道炎的风险28%。 - 调对环境湿度
室内湿度保持在40%-60%,能预防耳道干燥皲裂(尤其冬天开暖气时)。用加湿器的话,每周要消毒一次(比如用白醋泡),避免滋生霉菌、细菌。
耳痛可能是其他病的“信号”
大概15%的耳痛不是耳朵本身的问题,而是其他部位的炎症或疾病“牵涉”过来的,要注意排查:
- 牙源性感染(比如智齿冠周炎、牙髓炎):牙齿疼会放射到耳朵;
- 咽喉部炎症(比如扁桃体周围脓肿、急性会厌炎):喉咙肿会牵拉耳痛;
- 颞下颌关节紊乱:张嘴、吃饭时耳前疼,伴有关节弹响;
- 颈椎退行性病变:脖子疼、肩膀酸,同时耳朵疼。
还有个重要提醒:40岁以上如果单侧耳朵持续疼,得小心心血管疾病——有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这类人群的心血管病风险是普通人的2.3倍。建议中老年人每年做一次耳鼻喉科专项检查,包括耳镜、纯音测听(测听力)、声导抗(查中耳功能)。
耳痛看似是“小毛病”,但背后可能藏着炎症、结石、肿瘤甚至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平时做好“用耳保护”(控制音量、选对耳机、别乱掏)、“环境管理”(防噪音、调湿度)、“饮食调理”(多吃深海鱼),能预防大部分耳痛。如果出现持续疼、流异常分泌物、脸歪、突然听不见这些情况,千万别拖——早查早治才能保护听力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