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血后胳膊局部肿胀是很常见的情况,但背后和止血操作、身体凝血功能有关。今天就跟大家说说血肿的成因、不同情况的处理方法,还有怎么预防,帮大家科学应对。
血肿是怎么来的?主要两个原因
1. 止血操作没做好
抽血后止血的效果,和按压方法直接相关。有研究发现,如果按压位置没对准针眼,偏了超过半厘米,血肿概率会翻3倍。正确的按压是“三点法”:用拇指紧紧按在针眼正上方,食指和中指帮忙固定周围皮肤,持续按5-10分钟,千万别揉——来回搓会揉碎刚形成的血凝块,导致血继续流。
2. 身体凝血功能不好
血液凝固需要血小板聚集、凝血因子激活等步骤。如果有下面这些情况,出血风险会变高:
- 正在吃抗凝药(比如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剂);
- 血小板减少(血小板数量低于50×10⁹/升);
- 凝血因子缺乏(比如血友病、肝功能不好);
- 有些人血管壁比较脆。
不同大小的血肿,怎么处理?
小血肿(直径≤2cm):冷敷+抬胳膊
- 24小时内间断冷敷,每次15分钟,间隔1小时;
- 别热敷或按摩,不然刚凝固的血会再流出来;
- 胳膊别垂着,抬高一点,减少血液回流压力。
中等血肿(2cm<直径≤5cm):加压包一下+注意胳膊功能
- 用弹性绷带轻轻缠上,保持一定压力(大概10-15毫米汞柱);
- 注意看手指颜色、温度,按指甲盖后多久能恢复粉色;
- 48小时后没进展,改用热敷促进吸收。
大血肿(直径>5cm或越变越大):赶紧去医院
如果血肿直径超5厘米,或持续变大,要立即就医:
- 别再吃抗凝药(一定要听医生的);
- 做凝血四项、血常规、肝功能等检查;
- 用B超看血管有没有破。
怎么预防血肿?
1. 提前说清身体情况
- 告诉医生有没有吃抗血小板药(比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抗凝药;
- 糖尿病患者血管弹性差、老年人凝血因子活性低,要提前告知。
2. 按规范操作
- 用医用硅胶压迫器比棉球止血效果好23%;
- 扎针的胳膊伸直外展15度,别弯胳膊压血管。
3. 术后注意这些事
- 24小时内别提重物、别使劲甩胳膊;
- 每小时看看穿刺处有没有越肿越大、皮肤发亮。
特殊人群要特别注意
糖尿病患者
- 微血管病变会延长止血时间,建议多按5分钟(按够10分钟);
- 糖化血红蛋白(HbA1c)超8%时,术后要更注意护理。
老年人
- 血小板功能减退,尽量选浅表静脉穿刺;
- 血肿后易留色素沉着,要加强皮肤护理。
凝血功能不好的人
- 抽血前要查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
- 必要时医生会输新鲜冰冻血浆或凝血因子。
有数据显示,做好预防能让血肿概率降低67%。如果出现持续胀痛、皮肤起水疱或肢体麻木,可能是骨筋膜室综合征,得紧急处理。其实只要掌握科学护理方法,既能减少并发症,也不用过度担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