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吹气检测(尿素呼气试验)结果阳性,说明您现在正感染着幽门螺杆菌——这种寄生在胃里的螺旋形细菌,已经在胃黏膜上“安家”了。根据2023年的流行病学数据,我国约45%-60%的人曾感染过它,而且不同地区感染率差别挺大。
它是怎么伤害胃的?
幽门螺杆菌能伤害胃黏膜,靠的是两个“武器”:一是它产生的尿素酶,能把胃里的尿素分解成氨,形成一层“保护罩”让自己不被胃酸杀死;二是它有鞭毛,能像“小尾巴”一样推动自己穿过胃里的黏液层,直接黏附在胃黏膜上。长期感染会带来这些问题:
- 慢性胃炎:胃黏膜长期发炎,时间久了可能变成萎缩性胃炎,甚至出现肠上皮化生(胃里长了类似肠道的细胞);
- 消化性溃疡: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导致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90%的十二指肠溃疡都和它有关;
- 增加胃癌风险:世界卫生组织把它列为明确致癌的I类致癌物,感染者得胃癌的风险比没感染的人高2-6倍;
- 胃淋巴瘤: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有明确关系。
除了伤胃,还会影响全身健康
近几年的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不仅伤胃,还会牵连全身:
- 血液系统:会干扰铁的吸收,导致缺铁性贫血;还会影响维生素B12的代谢,可能造成贫血或神经损伤;
- 免疫系统:可能诱发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这类免疫性疾病(比如血小板减少,容易出血);
- 代谢问题:通过释放炎症因子,可能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影响血糖控制;
- 心血管系统:长期炎症状态可能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变窄变硬),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哪些人需要治疗?怎么治?
如果有以下情况之一,建议积极治疗:
- 有消化性溃疡(不管是现在发作还是以前得过);
- 胃MALT淋巴瘤;
- 慢性胃炎同时有消化不良(比如胀、痛、反酸);
- 早期胃癌术后患者;
- 长期吃NSAIDs类药物(比如布洛芬这类抗炎止痛药)。
2023年最新指南推荐用“四联疗法”:就是质子泵抑制剂(抑制胃酸的药)+铋剂(保护胃黏膜的药)+两种抗生素,比如阿莫西林加克拉霉素;疗程要吃14天,这样根除率能提到90%以上;如果当地某些抗生素耐药率高,医生可能会换成左氧氟沙星或四环素这类药。
治完之后要注意什么?
完成治疗后,这些要点别忽略:
- 查效果:停药4周后再做一次吹气检测,看看有没有根除干净;
- 家庭防护:要分餐吃饭,餐具定期消毒,避免传给家人;
- 调整饮食:少吃高盐、腌制的食物(比如咸菜、腌肉),减少对胃的刺激;
- 定期检查:如果是胃癌高风险人群(比如有家族史、萎缩性胃炎),建议每1-2年做一次胃镜。
怎么预防感染?
2024年的预防医学研究给出这些建议:
- 保护孩子:尽量母乳喂养,别用大人嚼过的食物喂孩子;
- 改变习惯:戒烟限酒,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
- 注意饮食卫生:吃的东西要彻底加热,别吃生的或不干净的食物;
- 调节压力:长期紧张焦虑会降低胃黏膜的保护功能,更容易被细菌侵犯。
总的来说,幽门螺杆菌虽然是常见的胃内细菌,但只要早发现、规范治疗,大部分人都能根除;同时做好预防,比如分餐、讲卫生、调整生活习惯,能有效降低感染或复发的风险。如果有胃痛、反酸、胀等不适,或者属于高危人群,及时找医生评估,不用过度恐慌,但也不能掉以轻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