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平扫是临床常用的影像检查手段,很多人都关心它的辐射安全问题。今天我们从技术原理、辐射剂量、检查流程等方面展开,帮大家搞清楚CT平扫的真相,建立科学认识。
技术原理与临床价值
CT平扫的原理很形象——用X射线束围着人体旋转照射,探测器接收穿过人体后的射线信号,再通过计算机处理生成一层一层的横断面图像,就像把人体“切片”扫描,叠起来就是完整的立体解剖图。它对急性脑出血、肺部病变、骨骼损伤等上百种疾病的诊断准确率能达到85%以上,是急诊科判断紧急病情的“好帮手”。
之所以能成像,是因为不同组织对X射线的吸收能力不一样——比如骨组织吸收X射线的能力是脂肪组织的3倍,探测器捕捉到这种信号差异,再通过算法处理,就变成了能用来诊断的灰阶图像。
辐射剂量与安全评估
根据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的标准,常规CT检查的辐射剂量在安全范围内:头部CT是2-3毫西弗(mSv),相当于自然环境中半年到8个月的辐射量;胸部CT5-7mSv,差不多是2年的自然辐射;腹部CT8-10mSv,相当于坐20次跨洋飞机的宇宙射线暴露量。
辐射剂量有个“ALARA原则”,就是“尽量用最低剂量”。对普通人来说,一年的辐射限值是1mSv;医务人员因工作需要,限值是20mSv/年;单次CT检查的剂量都低于50mSv的安全阈值。
特殊人群要注意:孕妇在怀孕2-15周(胎儿对辐射敏感的时期),单次CT检查的风险不到0.01%,但一定要严格评估必要性;儿童做CT要用专用协议,把管电压降到80-100kV,能减少40%-60%的辐射剂量;如果5年内做过多次CT,累计剂量超过100mSv,得找医生评估个体风险。
检查全流程注意事项
检查前准备:检查前2小时别吃太多,防止呕吐呛到;摘掉检查部位的金属首饰(比如项链、耳环),不然会产生伪影影响图像质量;穿没有金属装饰的纯棉衣服,金属拉链可能让图像变模糊。
检查中配合:用定位设备固定好身体,别乱动,不然图像会模糊;做胸腹部检查时要跟着医生的指令屏气,减少呼吸动带来的伪影;检查室有紧急呼叫按钮,突发不适能马上喊停。
检查后处理:CT平扫完不用特殊处理,人体的DNA修复机制24小时内能修复90%以上的辐射损伤;可以吃点蓝莓、坚果这类富含抗氧化物质的食物,帮助清除自由基;非紧急情况时,两次CT检查最好间隔6个月以上。
检查选择要权衡“风险与好处”
不同影像检查的适合情况不一样:急诊时,CT判断急性出血、骨折的效率达95%,比MRI更快;看软组织(比如脑实质、韧带损伤),MRI的分辨率比CT高3-5倍;怀孕检查首选超声,几乎没有辐射风险;肺癌高危人群用低剂量CT筛查,能降低20%的死亡率。
现在的CT设备还有很多降辐技术:自动管电流调节能根据体型自动调整射线输出;迭代重建算法能在减少40%-60%剂量的同时保持图像清楚;局部剂量调制会在重点扫描区域稍提剂量,不重要的地方自动减少。
做影像检查前,建议主动告诉医生这些情况:最近有没有做过其他影像检查、有没有肾功能不好、有没有可能怀孕、以前有没有过敏。
通过医患一起商量,既能保证诊断准确,又能把辐射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合理使用CT平扫,既能发挥现代医学的优势,又能保障我们的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