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常见的慢性病,不同级别有不同诊断标准——三级为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110mmHg;若收缩压160mmHg且舒张压110mmHg,属于二级高血压的高危区间。根据2023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这种血压水平已明显增加心脏、大脑、肾脏等重要器官的负担,需立即启动规范化管理。
认知误区与初步应对
约65%的高血压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因此不能靠头晕等主观感受判断是否需要治疗。确诊后48小时内要完成动态血压监测,排除“白大衣高血压”(因看到医生紧张导致的血压一过性升高);同时建立健康档案,记录血压波动、饮食运动情况及身体感受。
药物治疗原则
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病的患者,优先选择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简称RAS阻断剂),这类药物分为ARB和ACEI两类。它们能减少尿蛋白,但需注意可能出现干咳或血钾波动的问题,用药期间要定期复查。 联合用药需遵循个体化原则:1. 长效钙通道阻滞剂联合利尿剂;2. β受体阻滞剂配合α受体阻滞剂。使用利尿剂时要监测电解质,预防低钾血症。
生活方式干预要点
基础的生活干预要落实“五个一”行动:
- 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约一个啤酒瓶盖的量);
 - 每周累计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
 - 彻底戒酒;
 - 每月监测体重指数(保持BMI<24);
 - 每年进行眼底检查评估血管健康。 推荐采用DASH饮食法,多吃深色蔬菜、全谷物及优质蛋白,用坚果替代高糖零食。
 
血压监测规范
建议使用经认证的电子血压计,每日早晚各测量2次,间隔1-2分钟。测量前需静坐5分钟,避免刚运动完或喝了咖啡就立即测量。记录内容应包含日期、时间、血压值及当日特殊事件(如情绪波动、吃了过咸食物)。
长期管理注意事项
年轻患者避免过度追求快速降压,长期高血压患者需根据自身情况调整方案;老年患者的收缩压控制目标可放宽至150/90mmHg以下。需警惕以下隐性高血压风险:
- 长期熬夜会升高交感神经兴奋性,推动血压上升;
 - 过量喝西柚汁会影响药物代谢,削弱降压效果;
 - 吃非甾体抗炎药(如常见止痛药)会降低降压药的作用。
 
定期复诊要求
建议每3个月复查尿常规、肾功能及心电图,每半年做一次颈动脉超声评估动脉硬化程度。通过医患配合建立科学管理体系,实现血压长期稳定控制。
高血压的管理是长期过程,需结合生活方式调整、规律监测与定期复诊。只要遵循科学指导、坚持规范管理,就能有效控制血压,减少心脑肾等器官的损伤,保障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