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动脉炎是一种主要侵犯主动脉及其分支的慢性炎症性血管病,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中的发病情况差别很大。根据血管受累的部位不同,它主要分为五种类型,每种类型的表现和特点都不一样。
头臂型大动脉炎:脑供血的"断流危机"
头臂型是比较常见的类型,大概占30%,主要影响颈部和上肢的动脉,比如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这些位置。如果颈动脉窄到让脑供血减少到正常的60%,可能会出现突然晕过去、一侧身体没力气,或者突然看不见的情况。最典型的表现是"无脉"——单侧或双侧手腕处的桡动脉摸不到或者搏动很弱,这对早期发现很有提示作用。
胸腹主动脉型:血压失衡的"双重夹击"
胸腹主动脉型大概占20%,病变主要在降主动脉和腹主动脉。这样一来,上半身的血压会飙升(可能超过180/120mmHg),但下肢却供血不够。患者会有头痛、心跳得慌这些高血压症状,同时腿会麻,走路走一会儿就腿疼得走不动(间歇性跛行)。有研究发现,这类患者得主动脉夹层的风险是普通人的5倍,要是突然胸口剧烈疼痛,一定要赶紧就医。
肾动脉型:高血压背后的"隐形杀手"
肾动脉型大概占16%,很多患者一开始会被当成普通高血压。病变主要在肾动脉的起点,80%的人还会同时有腹主动脉狭窄。如果肾动脉窄了50%以上,缺血的肾脏会释放很多肾素,触发身体里的"升压系统",导致高血压特别难控制。这种高血压有三个特点:来得早(大多30岁前就有)、血压极高(经常超过180/110mmHg)、肚子上能听到血管杂音。大概30%的患者会发展成恶性高血压,短短几周就会伤肾。
混合型:多部位受累的"复合威胁"
混合型占30%,会同时有两种或以上类型的表现,最常见的是胸腹主动脉加肾动脉都受累。表现就是"高血压加上多个部位缺血",比如眼睛视网膜病变、腿走路疼、肾功能不好等多个系统的问题。研究发现,混合型患者得心脑血管病的风险是单一类型的2.3倍,5年生存率也比单一类型低15%。
肺动脉型:沉默的"呼吸杀手"
肺动脉型比较少见,大概占5%,病变主要在单侧或双侧肺叶动脉。早期靠支气管动脉代偿,可能没什么症状,但如果肺动脉高压到了重度(肺动脉压超过80mmHg),就会出现活动后喘气、咯血等右心衰竭的表现。有影像学研究发现,大概40%的患者做常规CT时能看到肺动脉扩张,这对早期筛查有帮助。
科学防治:从认知到行动的五大守则
- 重点人群要监测:15-45岁的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9倍,建议定期测两只胳膊的血压差(正常应该小于10mmHg)。
- 注意异常症状:如果出现单侧身体没力气、突然看不见、肚子上能听到血管杂音这些情况,要赶紧去医院。
- 检查怎么做:首先选超声筛查动脉搏动情况,然后用CT血管造影确定病变位置,必要时用PET-CT看炎症严不严重。
- 生活方式要调整:每天盐吃少于5克,别做剧烈运动以免血压波动,注意手脚保暖。
- 定期随访很重要:病情稳定时每6个月查一次炎症指标(比如ESR、CRP),活动期要每个月监测动脉狭窄有没有加重。
最后要提醒的是,大动脉炎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得靠风湿免疫科和心血管科一起制定方案。自己乱吃药可能掩盖病情,尤其是随便吃降压药可能会伤肾。如果血压一直高,还伴随肢体缺血的症状,一定要先确诊再治疗——通过血管造影明确病变范围后,再针对性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