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血压、血糖、血脂的管理上存在认知误区,其实这些代谢指标的科学管理需要结合正确的监测方法、合理饮食、规律运动等多方面,不同人群还要注意针对性的检查和干预。
血压管理要避开认知盲区
收缩压每升高10mmHg,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会增加53%。动态血压监测发现,夜间血压的波动对健康影响更大。测血压时要注意规范操作:测量前先静坐5分钟,袖带下缘放在肘窝往上2-3厘米的位置,重复测量的话中间隔1分钟。日常饮食要控制盐的摄入,每天不超过5克,多吃含钾的食物(比如香蕉、菠菜),再配合每周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
糖代谢异常是渐进的,早关注早干预
40岁以上的人要注意查糖化血红蛋白(HbA1c),这个指标能反映近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如果空腹血糖在6.1-7.0mmol/L之间,每年有5%-10%的概率会发展成糖尿病。饮食上用全谷物(比如燕麦、糙米)代替白米白面这类精制碳水,能降低34%的糖尿病风险;还要定期记录“7点血糖谱”——也就是空腹、三餐后2小时和睡前的血糖值,方便及时发现异常。
血脂管理别只看总胆固醇
除了总胆固醇,更要关注“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比例。心血管高风险的人(比如有冠心病史、脑梗史),建议把坏胆固醇(LDL-C)控制在1.4mmol/L以下。吃蛋黄要适量,每周3-4个比较合适;买食品时要看看配料表,避开“氢化植物油”“人造奶油”这类成分。完全吃素的人要注意补充维生素B12(比如通过强化食品或补充剂)。
综合干预才能有效降风险
研究证实,综合管理能降低60%的心血管事件风险,具体可以这么做:
- 优化饮食结构:试试地中海饮食模式,每天吃15克坚果(比如杏仁、核桃),每周至少吃2次深海鱼(比如三文鱼、鳕鱼);
- 制定运动计划:每周5天、每次30分钟快走,心率保持在最大心率的60%-70%(最大心率大概是220减去年龄);
- 控制体重:BMI(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的平方)保持在18.5-24.9之间,男性腰围别超过90厘米,女性别超过85厘米;
- 建立监测习惯:血压每周至少测2次(比如早上起床后、晚上睡前),空腹血糖每3个月查1次,血脂每年全面检查1次(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特殊人群要加强针对性监测
女性绝经后,每年要做一次颈动脉超声,排查颈动脉斑块;有家族遗传史(比如父母有糖尿病、冠心病)的人,建议40岁前做个基因风险评估。儿童肥胖要重视,8岁以上的孩子每年要测血压和空腹血糖,早发现代谢问题。有睡眠呼吸暂停的人(比如睡觉打呼很响、经常憋醒)要做多导睡眠监测,因为这个问题会加重血压、血糖异常的风险。
科学监测要注意规范操作
查血脂要空腹12小时(比如晚上8点后不吃东西,第二天早上查),最近如果有感冒、发烧或炎症,结果可能不准,建议等恢复后再查。40岁以上的人,每年查一次心踝血管指数(baPWV),能评估动脉硬化的程度。家里测血压要选符合国际标准(比如ESH、AHA认证)的电子血压计,测之前别做剧烈运动、喝咖啡或吸烟,先歇10分钟再测。
总之,血压、血糖、血脂的管理不是“单盯一个指标”的事,需要从饮食、运动、监测等多方面综合入手。不同人群还要注意针对性的检查,规范操作才能及时发现问题。早干预、早调整,才能有效降低心血管和代谢疾病的风险,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