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侧耳痛是生活中常见的症状,疼起来不仅影响日常,还可能暗示耳朵本身或神经、颈椎等部位的问题。据统计,耳鼻喉科接待的耳痛患者里,约65%是单侧疼,其中30%的原因不在耳朵本身。接下来从原因、识别、处理和预防四个方面,帮大家把单侧耳痛的“来龙去脉”讲清楚。
一、耳朵本身出问题:三种常见原因
- 病毒感染:带状疱疹的“预警信号”
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是单侧耳痛的重要原因,典型表现是先出现3-5天的神经痛(像抽着疼),之后耳朵周围长出一串带状水疱。中老年人要警惕“Ramsay Hunt综合征”——可能连累面神经导致嘴歪,还会影响听力。如果40岁以上出现持续的耳部灼痛,建议做病毒抗原检测。 - 中耳炎:小孩和成人的表现不一样
小孩得急性中耳炎,常伴着发烧和耳朵闷疼;成人多是感冒后引发的。轻症小孩不用急着吃药,试试咽鼓管训练(比如吹气球)加局部热敷,70%能缓解,但要警惕鼓膜穿孔引发的混合感染;成人最好做个听力检查。 - 外耳道问题:肿、疼、听力变弱是信号
外耳道发炎会有三个典型表现:耳道肿(85%的人会有)、碰一下就疼(92%)、听力时好时坏(67%)。挖耳朵伤了耳道,容易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58%的病例能查到);如果是耳部湿疹,多和过敏有关(2型变态反应),要查过敏原。处理重点是把耳道pH值调回正常(5.5-6.5)。
二、不是耳朵的问题:神经和颈椎惹的祸
- 三叉神经痛:闪电样的刺痛
这种疼很有特点——有“触发点”(80%的人有),比如碰一下脸就疼,像闪电、刀割一样,每次疼0.5-2分钟,多在单侧脸的第二、三支分布区(比如脸颊、下巴)。MRI能查到85%的病例是神经被血管压迫。要和舌咽神经痛区别,后者疼在扁桃体附近。 - 颈椎不好:耳后疼可能和脖子有关
颈椎C2-3神经根受压,会牵得耳后疼,疼的程度和脖子屈伸角度关系很大(相关系数0.72)。这类人常觉得后枕部麻木或刺痛,做颈椎MRI能看到椎间孔变窄。长期伏案工作的人,发病率比普通人高2.3倍。
三、疼的时候该怎么办?科学处理分三步
-
按疼痛程度选方法
- 轻度疼(VAS≤3分,比如隐约疼不影响生活):先试试物理治疗,比如耳道冲洗(压力别超过20kPa)、局部冷敷15分钟;
- 中度疼(VAS4-6分,比如疼得影响做事):可以用非甾体抗炎药(按说明书使用);
- 重度疼(VAS≥7分,比如疼得睡不着):赶紧去急诊,排除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等急症。
-
记清楚疼的细节,帮医生更快判断
建议用“PQRST法”记症状:- 性质:是刺痛、钝痛还是跳着疼?
- 放射:有没有窜到同侧脸或脖子?
- 伴随症状:有没有耳鸣、头晕、听不清?
-
这些情况要立刻找专科医生
符合任一条件,24小时内去耳鼻喉科:- 儿童耳痛超过48小时;
- 成人耳痛伴面瘫、眩晕;
- 用了抗生素3天没改善。
四、不想疼?做好这三级预防
-
日常护耳:别让耳道“受伤”
- 别用棉签掏深耳道,推荐用pH5.5的清洁液;
- 游泳时戴硅胶耳塞(阻水效率92%),避免脏水进耳朵。
-
高危人群早筛查:防患于未然
- 40岁以上:每年做1次耳镜检查;
- 50岁以上:建议接种重组带状疱疹疫苗,降低病毒感染风险。
-
慢性问题要管理:减少复发和伤害
- 慢性耳痛:试试认知行为疗法(CBT)加药物;
- 传导性耳聋:可以选配骨导助听设备,改善听力。
最后要提醒的是:如果单侧耳痛持续超过7天,一定要重视——约7%的人可能有听神经瘤、颅底转移癌这些严重问题,得做头颈部影像学检查。记住“耳痛处理3-2-1原则”:观察3天没缓解,做2次症状评估后,必须去专科做1次系统检查。科学分诊和精准治疗,能有效降低面瘫、听力下降等并发症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