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固醇是我们体内重要的脂质,但它的代谢像一套精密的“体内血脂搬运系统”——每天大约能自己合成1000到1200毫克胆固醇,其中70%到80%来自肝脏和小肠,剩下的才是从食物里吃进去的。这套系统里有两个关键“角色”: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像“快递员”,把胆固醇送到身体各个组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则是“回收车”,把多余的胆固醇运回去代谢。最近研究还发现,胆固醇合成有“昼夜规律”——晚上合成速度比白天快50%,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晚上吃夜宵容易导致血脂异常。
血脂异常可不是小问题,背后藏着炎症反应的“连锁反应”。当LDL-C超标时,它会被氧化“变坏”,激活身体的炎症开关,释放炎症因子;血液里的单核细胞会变成“泡沫细胞”,慢慢堆积在血管壁上,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还有一点要注意:HDL-C虽然是“好胆固醇”,但如果超过80mg/dL,它的抗炎作用反而会变弱,所以血脂管理得讲究“平衡”。
科学控脂得从“吃、动、药”三个维度入手:
一、精准调整饮食,吃对了才控脂
- 换对蛋白质:用去皮的鸡、鸭等白肉代替红肉(比如猪肉、牛肉),能减少40%的饱和脂肪酸摄入;每周吃2次以上深海鱼(比如三文鱼、鳕鱼),里面的EPA和DHA能把甘油三酯降25%到30%。
- 巧用植物固醇:每天吃2到3克植物固醇(大概是200克强化谷物,或者500毫升添加植物固醇的酸奶),能减少30%到40%的肠道胆固醇吸收,最好和正餐一起吃,效果更好。
- 纤维+健康脂肪搭配:燕麦、鹰嘴豆里的可溶性纤维,加上坚果、牛油果里的健康脂肪,能形成“胆固醇吸附团”,把餐后胆固醇吸收减少22%。
二、动起来,给血脂“减减负”
每周做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游泳),再加上2次力量训练(比如举哑铃、做深蹲),能让LDL-C降5%到10%。运动强度要控制在“微微喘气但能说话”的程度——计算公式是(220-年龄)×0.6到0.7,这时脂肪供能占50%到70%。如果经常久坐,每坐1小时起来做5分钟抗阻练习(比如靠墙静蹲、举矿泉水瓶),能有效改善餐后血脂波动。
三、药物要规范,不能随便吃
如果生活方式调整3到6个月没用,就得考虑吃药。他汀类是首选的降脂药,能降LDL-C30%到50%;新型的PCSK9抑制剂能再降50%到60%,但不是所有人都能用,得符合这几个情况:一是已经确诊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二是LDL-C超过4.9mmol/L;三是糖尿病患者同时LDL-C超过4.1mmol/L。2023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指南提醒,年轻患者要特别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长期吃的安全性。
关于胆固醇,这些新共识要知道:
- 鸡蛋可以吃:2023年《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的研究说,每天吃1个鸡蛋不会增加心血管风险,关键是整体饮食是不是健康;蛋黄里的卵磷脂还能帮助脂质乳化,让胆固醇代谢更顺畅。
- 肠道菌群也能帮忙:有些益生菌(比如嗜酸乳杆菌LA-5)能把游离胆固醇变成身体不吸收的形式,连续吃12周能让LDL-C降8.7%。
- 睡够觉才能控脂:如果每天睡不够6小时,会激活身体里的“胆固醇合成开关”,让胆固醇合成变多;而每天睡7到8小时的优质睡眠,能让胆固醇合成的基因活性降低18%。
血脂管理不是“一锤子买卖”,得定期监测——每3个月查一次血脂四项(总胆固醇、LDL-C、HDL-C、甘油三酯),还要注意“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这个指标;如果是心血管疾病中高危人群,还要加查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脂蛋白(a),全面评估风险。现在研究发现,把“生活方式调整+吃药+定期监测”结合起来,能让心血管事件风险降45%到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