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医生怀疑心脏的冠状动脉(给心脏供血的“生命线”)有狭窄或堵塞时,心脏造影是最直接的“血管透视镜”——通过细导管把造影剂精准注入冠状动脉,再用X射线实时观察血管的充盈情况,帮医生构建出三维的血管“地图”,清楚看到血管有没有堵、堵在哪里。
影像技术的突破性进展
现在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分辨率特别高,能看清直径1.5毫米以上的细小血管。再结合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这类“血管内放大镜”,不仅能评估血管窄了多少,还能分辨血管壁上的斑块是钙化的(硬斑块)、脂质的(软斑块)还是纤维的(中等硬度),甚至能看出斑块有没有“超载”、血管有没有变形。要是再加上FFR(血流储备分数,一种评估病变是否真的影响血流的技术),还能准确判断“这个狭窄会不会让心脏缺血”,比只看血管宽窄更靠谱。
操作路径的优化选择
现在做心脏造影,大多选手腕上的桡动脉穿刺(经桡动脉入路),比以前大腿根的股动脉入路舒服太多:术后不用一直躺着不动,伤口血肿的概率降到1%以下。整个过程是局部麻醉,穿刺针只有0.6-0.8毫米粗,导管也很细(外径不超过2.9毫米),大概分三步:第一步穿刺血管、放好导管(约10分钟);第二步把导管精准送到冠状动脉(约5分钟);第三步注射造影剂、拍影像(每次注射2-5秒,总辐射量差不多相当于拍500张胸片)。
造影剂应用的安全保障
现在用的造影剂是非离子型碘造影剂,比早期的更安全——渗透压和人体血液差不多(以前的渗透压很高,容易刺激身体)。数据显示,过敏样反应很少(不到0.03%),伤肾的风险也低(肾功能还可以的患者不到2%)。不过术前会常规查肾功能,要是肾功能中度减退,医生会提前做这些防护:术前4小时开始输0.9%氯化钠溶液,用等渗的造影剂,还会控制造影剂总量(不超过每公斤体重5毫升)。
影像解读的五大核心要素
医生看造影影像,主要盯着五件关键事:
- 狭窄程度与影响:用“直径法”(目测加软件算)或“面积法”(适合偏心的狭窄)看血管窄了多少;如果FFR≤0.8,说明这个狭窄真的会影响心脏供血。
- 病变的位置和范围:是靠近心脏的近段、中间的中段还是远端?是一根血管有问题还是多根?有没有分叉、开口或者弥漫性的病变?
- 斑块的“性格”:钙化的斑块会让支架不好通过;溃疡性斑块容易长血栓;如果怀疑血管痉挛,还会做激发试验确认。
- 血流好不好:看TIMI血流分级(远端心肌有没有得到足够血)、心肌显影(心肌有没有“吸收”到血)、收缩期充盈时间(血管充盈快不快)。
- 有没有天生异常:比如冠状动脉起源不对(比如左主干缺如)、有瘘管(血管接错地方)或者动脉瘤(血管鼓起来)。
术后管理的标准化流程
手腕穿刺的患者,术后马上能半躺着,6小时内别用术侧手拎超过5公斤的东西;大腿根穿刺的得躺24小时,腿不能动12小时。术后护理重点有三个:
- 盯紧伤口:每30分钟检查一次有没有出血、肿起来,摸肱动脉(胳膊)或足背动脉(脚)的脉搏,确保血流通畅。
- 保护肾脏:术后6小时内尿量要超过每小时100毫升,还要查血清肌酐(术后24-48小时会到峰值)。
- 防并发症:如果出现胸痛、心电图ST段抬高,可能是血管急性闭塞;如果低血压加心动过缓,可能是迷走神经反射;如果起皮疹、痒,可能是迟发性过敏,得赶紧告诉医生。
总的来说,心脏造影是有创检查,得严格选对人——根据2021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的指南,主要推荐给中高危稳定性心绞痛(GRACE评分≥140)、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要急诊介入的患者。检查结果直接决定治疗方案:狭窄<50%,靠强化药物治疗;50%-70%,结合功能评估再定;>70%,可能要放支架或做搭桥手术。

